标题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3) |
内容 |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 (一)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 确定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场所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把抽象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指标内容的过程。恰当的内容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选定活动的内容以后,就要与社会取得广泛联系,确定活动的场所或基地。 (二)编制活动计划 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应把活动过程按计划形式确定下来。活动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活动目标、参加人员、过程安排、预算活动经费等。一般来说,计划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预算活动经费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益和工作水平来说,既是要求,也是途径。高校活动经费的有限性使经费预算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预算所应考虑的方面主要有:差旅费、联系交往费、资料费、邮件费、应急专项费及奖励费等。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在进行经费预算时同样要留出较大的弹性。 (三)组织活动过程 根据活动方案,组织活动的开展。组织活动既要按照计划有序地进行,又要及时根据情况与条件的变化进行灵活的调整。 (四)评估与总结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和教育目标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与总结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培养人才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说来,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对社会作出了哪些贡献及社会对实践活动的评价;经费的运用及收支情况;在评估的基础上撰写总结报告,报告应从成绩和失误两方面分析,为将来开展活动提供借鉴。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 (一)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教育效益为主就是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把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实际技能和锻炼意志品质作为活动的中心目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意识和为社会作贡献的服务意识,兼顾社会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社会实践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还要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活动主体、活动方式,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保证重点,从而带动和引导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展开和普遍提高。 (三)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 把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列入计划,系统地安排,并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的特点、要求,开展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 (四)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耗资性活动,应合理规划与使用有限的活动经费,并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就近就便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