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 (一)基本要求 | 1.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稳定性研究的意义(2)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 | 
| 2.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 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等 | 
| (二)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 1.处方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 βH值、广义酸碱催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处方中辅料等影响因素及对策 | 
| 2.环境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 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等影响因素及对策 | 
| 3.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它方法 | 改进剂型与生产工艺、制成稳定的衍生物、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 
| (三)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 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1)特点(2)影响因素 | 
| (四)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 1.影响因素试验 | 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及强光照射试验 | 
| 2.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 温度、湿度、时间的要求 | 
| 3.经典恒温法 | 半衰期t1/2小有效期t0.9的计算 | 
| 十一、微型胶囊包合物和固体分散物 | (一)微型胶囊 | 1.微囊技术 | 特点 | 
| 2.常用囊材 | 分类及常用品种的特点、性质及应用 | 
| 3.微囊化方法 | (1)微囊化方法分类(2)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 4.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 (1)释放机制(2)影响释放的因素 | 
| 5.质量评价 | 主要评价内容 | 
| (二)包合物 | 1.包合技术 | 特点 | 
| 2.包合材料 | (1)环糊精的分类、结构特点、性质及应用(2)环糊精衍生物的分类、结构特点、性质、常用品种及应用 | 
| 3.包合方法 | 常用方法及操作要点 | 
| 4.包合物的验证 | 验证方法 | 
| (三)固体分散物 | 1.固体分散物的分类、特点及释药 | (1)分类(2)特点(3)固体分散物的速释与缓释 | 
| 2.载体材料 | 分类及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 
| 3.制备方法 | 常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 
| 4.固体分散物的验证 | 验证方法 | 
| 十二、缓释、控释制剂 | (一)基本要求 | 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 (1)缓释制剂的特点(2)控释制剂的特点 | 
| 2.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 | (1)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2)缓释、控释制剂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 
| (二)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及方法 | 1.溶出 | 减小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 | 
| 2.扩散 | 减慢药物扩散速度的方法 | 
| 3.其它 | (1)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2)渗透泵、离子交换作用 | 
| 十二、缓释、控释制剂 |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 1.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 (1)骨架片的分类、特点与骨架材料(2)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胃内滞留片,生物黏附片和骨架型小丸的特点及制备方法 | 
| 2.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 (1)微孔膜包衣片的衣膜材料和致孔剂(2)膜控释小片、肠溶膜控释片和膜控释小丸的特点 | 
| 3.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 组成、分类、常用材料 | 
| (四)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 | 1.体外释放度试验 | (1)释放介质(2)取样时间点的设计与释放标准(3)药物释放曲线的拟合 | 
| 2.体内外相关性 | 相关性意义及相关情况 | 
| 十三、经皮给药制剂 | (一)基本要求 | 1.tdDS的特点与基本组成 | (1)特点(2)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 
| 2.tdDS的类型 | 充填封闭型、复合膜型、黏胶分散型、微储库型、聚合物骨架型tdDS的特点 | 
| (二)药物的经皮吸收 | 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 | (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2)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 
|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1)药物性质(2)基质性质(3)经皮吸收促进剂(4)皮肤因素 | 
| 3.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方法 | (1)前体药物法(2)离子导人法 | 
| (三)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 | 1.控释膜材料 | (1)均质膜材料的常用品种、性质与特点(2)微孔膜材料的品种 | 
| 2.骨架材料 | (1)聚合物骨架材料的常用品种(2)微孔材料的常用品种、性质与应用 | 
| 3.压敏胶 | (1)作用、应具备的特性及黏合性能(2)常用品种及应用 | 
| 十三、经皮给药制剂 | (三)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 | 4.其它材料 | 背衬材料、保护膜材料、药库材料的作用及常用品种 | 
| (四)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 | 1.制备 | 主要制备方法 | 
| 2.质量评价 |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 
| 十四、靶向制剂 | (一)基本要求 | 1.靶向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 (1)特点(2)分类 | 
| 2.靶向性评价 | 衡量药物制剂靶向性的参数 | 
| (二)被动靶向制剂 | 1.脂质体 | (1)组成与特点(2)脂质体的重要理化性质(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与制备方法(4)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5)脂质体的质量检查项目 | 
| 2.靶向乳剂 | (1)药物的淋巴转运特点与途径(2)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 | 
| 3.微球 | 分类、特性及制备方法 | 
| 4.纳米粒 | 制备方法及体内分布与消除 | 
| (三)主动靶向制剂 | 1.修饰的药物微粒载体 | 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微乳、修饰的微球和修饰的纳米粒的应用 | 
| 2.前体药物 | 肝靶向、脑靶向、肿瘤靶向与其它靶向前体药物的应用 | 
| (四)其他靶向制剂 | 1.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 磁性靶向制剂、栓塞靶向制剂、热敏感靶向制剂与βH敏感靶向制剂的应用 | 
| 2.结肠靶向药物制剂 | 特点、分类及原理 | 
| 十五、生物药剂学 | (一)基本要求 |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范畴(2)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3)生物药剂学中的生物因素 | 
| 2.药物的跨膜转运 | (1)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的性质(2)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3)载体媒介转运:主动转运、促进扩散(4)膜动转运 | 
| (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 1.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 (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2)胃排空与胃肠道蠕动(3)循环系统的循环途径与血流量(4)食物 | 
| 2.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 (1)药物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2)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 
| (三)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 1.注射部位吸收 | (1)注射途径与吸收的关系(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 
| 2.肺部吸收 | (1)肺部吸收的特点(2)影响药物肺部吸收的因素 | 
| 3.黏膜吸收 | 鼻黏膜吸收、β腔黏膜吸收及阴道黏膜吸收的特点 | 
| (四)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 1.分布 | 表观分布容积、影响分布的因素、淋巴系统转运、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 
| 2.代谢 | 药物代谢的部位、代谢过程及影响因素 | 
| 3.排泄 | 肾排泄、胆汁排泄和肠肝循环 | 
| 十六、药物动力学 | (一)基本要求 | 常用术语 | 隔室模型、消除速度常数、生物半衰期、清除率 | 
| (二)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 1.血药浓度法 | (1)药动学方程(2)消除速度常数、半衰期的求算、曲线下面积 | 
| 2.尿药数据法 | (1)尿药排泄速度法、总量减量法的药动学方程(2)消除速度常数和肾排泄速度常数的求算(3)尿药排泄速度法、总量减量法的特点 | 
| (三)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 1.血药浓度法 | (1)药动学方程(2)消除速度常数、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的求算、曲线下面积 | 
| 2.稳态血药浓度 | (1)稳态血药浓度Css(2)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fss | 
| 3.静滴停止后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 (1)稳态后停滴,其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分旆容积的求算(2)稳态前停滴,其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分旆容积的求算 | 
| 4.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 | (1)负荷剂量(2)药动学方程 | 
| (四)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 1.血药浓度法 | 药动学方程 | 
| 2.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 (1)消除速度常数(2)残数法求算吸收速度常数(3)达峰时间和最大血药浓度(4)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5)清除率(6)滞后时间 | 
| (五)双室模型给药 | 1.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 (1)中央室药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式(2)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式(3)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的求算 | 
| 2.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 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式 | 
| (六)多剂量给药 | 1.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 (1)多剂量函数(2)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3)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 | 
| 2.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 (1)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2)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 | 
| 3.双室模型给药 | (1)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2)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 | 
| 4.平均稳态平均血药浓度的求算 | (1)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3)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4)双室模型静脉注射和血管外给药 | 
| 5.首剂量和维持剂量 | (1)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时首剂量的求算(2)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时首剂量的求算 | 
| (七)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非线性过程的特征 | (1)米氏方程及米氏过程的药动学特征(2)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3)生物半衰期与血药浓度的关系(4)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的关系 | 
| (八)统计矩 | 1.药动学中的各种矩 | 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 | 
| 2.用统计矩估算药动学参数 | (1)半衰期、清除率和稳态时的分布容积,(2)生物利用度和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 
| (九)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模型识别 | 1.生物利用度 | (1)研究生物利用度的意义(2)衡量吸收速度快慢的药动学参数(3)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计算(4)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 | 
| 2.药物动力学模型识别 | 常用识别方法 | 
| 十七、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一)基本要求 | 药物配伍与配伍变化 | (1)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2)配伍禁忌(3)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 | 
| (--)配伍变化的类型 | 1.物理配伍变化及引发原因 | (1)溶解度改变(2)潮解、液化和结块(3)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 | 
| 2.化学配伍变化及引发原因 | (1)变色(2)混浊或沉淀(3)产气(4)分解破坏(5)发生爆炸 | 
| (三)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 注射液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 | (1)溶剂组成改变、βH值改变(2)缓冲容量、离子作用(3)直接反应、盐析作用(4)配合量、混合的顺序(5)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6)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 
| (四)配伍变化的研究与处理方法 | 1.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 (1)直接实验法(2)间接实验法 | 
| 十七、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四)配伍变化的研究与处理方法 | 2.常用的方法 | (1)可见的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2)测定变化点的βH值(3)稳定性实验(4)紫外光谱、薄层色谱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 
| 3.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 | 一般处理原则 | 
| 4.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 | (1)改变贮存条件(2)改变调配次序(3)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4)调整溶液的βH值(5)改变有效成分或改变剂型 | 
| 十八、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 (一)基本要求 | 1.生物技术 | 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 | 
| 2.生物技术药物 | (1)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2)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 | 
| (二)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注射给药 | 1.普通注射剂 | (1)稳定化(2)制备工艺及影响因素 | 
| 2.缓控释注射剂 | (1)微球注射剂的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影响释药的因素(2)疫苗微球注射剂的特点(3)缓释、控释植入剂的特点 | 
| (三)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非注射制剂 | 1.黏膜制剂 | 增加药物经黏膜吸收的方法 | 
| 2.经皮制剂 | 增加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