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剂型选择 |
(一)中药药剂学及其发展 |
1.常用术语 |
中药药剂学、剂型、制剂、成方制剂、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处方药、非处方药、新药、GMP等术语 |
2.历史回顾与现状 |
(1)历代主要中药剂型理论及中药制剂相关文献(2)中药制剂剂型、技术、辅料研究与应用现状 |
(二)中药剂型的分类与选择 |
1.中药剂型的分类 |
不同分类方法及所涉及的剂型 |
2.中药剂型的选择 |
(1)剂型与疗效(2)剂型选择基本原则 |
(三)药品标准 |
药典、部(局)颁药品标准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
(1)药典的性质、作用(2)《中国药典》的沿革、组成及相关内容(3)部(局)颁药品标准的性质和作用. |
二、药剂卫生 |
(一)基本要求 |
1.药品卫生标准及其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
(1)药品卫生标准(2)药品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
2.制药环境的空气净化 |
(1)空气净化技术(2)净化级别及其适用范围 |
(二)灭菌方法与无菌操作 |
1.灭菌参数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
D值、Z值、F值及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应用 |
2.常用灭菌方法 |
(1)灭菌方法的分类与灭菌机理(2)干热灭菌法的特点与应用(3)热压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和煮沸灭菌法的特点与应用(4)过滤除菌法的特点与应用(5)60C0-1射线辐射灭菌、紫外线灭菌、微波灭菌的特点与应用(6)气体灭菌法的特点与应用 |
3.无菌操作法 |
无菌操作法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
(三)消毒与防腐 |
常用消毒剂与防腐剂 |
(1)常用消毒剂(2)常用防腐剂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
三、粉碎筛析与混合 |
(一)粉碎 |
粉碎目的与常用方法 |
(1)粉碎的目的(2)干法粉碎常用方法及其适用范围.(3)湿法粉碎常用方法及其适用范围(4)低温粉碎及其适用范围(5)超微粉碎的适用范围(6)常用粉碎机械的适用性 |
(二)筛析 |
药筛与粉末分等 |
(1)筛析的目的(2)药筛的种类与规格,筛号与目号的对应关系(3)粉末的分等 |
(三)粉体学基础知识 |
1.粉体的基本性质 |
比表面积、孔隙率、堆密度、休止角、流速及其应用 |
2.粉体性质对制剂的影响 |
粉体性质对混合、分剂量、充填、可压性及制剂崩解、溶散、溶出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四)混合 |
混合及其适用性 |
(1)常用混合方法及其适用性(2)等量递增法及其适用性(3)打底套色法及其适用性 |
四、浸提、分离与精制、浓缩与干燥 |
(一)浸提 |
1.浸出过程与影响因素 |
(1)中药的浸出过程(2)影响浸提的主要因素 |
2.常用的浸提溶剂与浸提辅助剂 |
(1)常用浸提溶剂的性质、特点与应用(2)常用浸提辅助剂及其应用 |
3.常用浸提方法 |
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的特点与应用 |
(二)分离与精制 |
1.常用分离方法 |
(1)沉降分离法、离心分离法的特点与选用(2)滤过分离方式及影响滤过速度的因素(3)常用滤过方法与应用 |
2.常用精制方法 |
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吸附澄清法、大孔树脂吸附法、盐析法、透析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及操作要点 |
(三)浓缩 |
影响浓缩的因素与常用浓缩方法 |
(1)影响浓缩的因素(2)常压浓缩、减压浓缩的特点与应用(3)薄膜浓缩的特点、常用设备与应用 |
四、浸提、分离与精制、浓缩与干燥 |
(四)干燥 |
影响干燥的因素与常用干燥方法 |
(1)影响干燥的因素(2)常压干燥、减压干燥、沸腾干燥、喷雾干燥、红外线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的特点与应用 |
五、散剂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特点(2)分类 |
(二)散剂的制备 |
不同类型散剂的制备 |
(1)一般散剂的制备(2)特殊类型散剂(含毒性药物、含低共熔混合物、含液体药物散剂及眼用散剂)的制备 |
(三)散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粒度、水分及均匀度要求与检查 |
六、浸出药剂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特点(2)分类 |
(二)常用浸出药剂 |
1.汤剂与合剂 |
(1)汤剂的主要特点与制备(2)合剂的制备及应用 |
2.糖浆剂与煎膏剂 |
糖浆剂、煎膏剂的主要特点、制备及应用 |
3.酒剂与酊剂 |
酒剂、酊剂的主要特点、制备及应用 |
4.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 |
(1)流浸膏剂、浸膏剂的主要特点、制备及应用(2)茶剂的分类与制备 |
(三)浸出药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合剂、糖浆剂、煎膏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项目 |
七、液体药剂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特点(2)分类 |
(二)表面活性剂 |
1.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
(1)胶束与临界胶束浓度(2)亲水亲油平衡值及其应用(3)起昙和昙点(4)表面活性剂的毒性(5)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
2.常用表面活性剂 |
(1)表面活性剂的类型与特点(2)表面活性剂常用品种与应用 |
(三)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常用方法及影响增溶的因素 |
(1)药物溶解的不同程度(2)增加药物溶解度的常用方法及原理(3)影响增溶的因素 |
(四)各类液体药剂 |
1.真溶液型液体药剂 |
(1)真溶液型液体药剂的特点(2)芳香水剂、露剂、甘油剂的制备要点 |
2.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 |
(1)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的分类与特点(2)高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制备(3)影响胶体溶液稳定性的因素 |
3.乳浊液型液体药剂 |
(1)乳浊液型液体药剂的组成与类型(2)乳化剂的种类与选用、混合乳化剂HLB值的计算、乳剂的制备及应用(3)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及乳剂的不稳定现象 |
4.混悬型液体药剂 |
(1)混悬型液体药医学全在.线提供剂的特点、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药剂的药物(2)润湿剂、助悬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及其应用(3)混悬型液体药剂的制备及应用(4)影响混悬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
5.液体药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口服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
八、注射剂(附:滴眼液) |
(一)基本要求 |
特点与分类 |
(1)特点(2)分类 |
(二)热原 |
1.热原及其基本性质 |
(1)热原的来源及致热特点(2)热原的基本性质 |
2.注射剂中污染热原的途径与去除方法 |
(1)污染热原的途径(2)去除热原的方法 |
3.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
热原检查法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及其应用 |
(三)注射剂的溶剂 |
注射剂溶剂的制备及质量要求 |
(1)制药用水的种类及其应用(2)注射用水的制备与质量要求(3)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与精制 |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 |
常用附加剂及其选用 |
(1)增加药物溶解度的附加剂及其选用(2)防止药物氧化的附加剂及其选用(3)调节渗透压的方法、附加剂与计算(4)调整pH的附加剂、抑菌剂、止痛剂及其选用 |
(五)中药注射剂的半成品 |
中药注射用半成品的要求与制备 |
(1)中药注射用半成品的基本要求(2)中药注射用半成品提取、纯化的常用方法(3)去除药液中鞣质的方法 |
(六)中药注射剂 |
1.中药注射液 |
(1)制备工艺流程与应用(2)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规格及质量要求(3)安瓿处理、药液配制、滤过、灌封、灭菌与检漏的方法及要点 |
2.中药注射用无菌粉末 |
(1)质量要求(2)制法 |
(七)输液剂 |
输液剂的种类、作用及制备 |
(1)种类及其作用(2)制备要点 |
(八)其他注射剂 |
1.乳状液型注射剂 |
(1)质量要求(2)制备要点 |
2.混悬液型注射剂 |
(1)质量要求(2)制备要点 |
八、注射剂(附:滴眼液) |
(九)中药注射剂质量要求与检查 |
质量要求与检查 |
(1)质量要求(2)检查项目与方法 |
(十)滴眼液 |
质量要求及影响疗效的因素 |
(1)质量要求(2)吸收途径及影响疗效的因素(3)常用附加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