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疱
疱 CJK - 75B1
※汉语字典※
◆疱pào ㄆㄠˋ ◇ 皮肤上长的像水泡的小疙瘩(亦作“泡”):水~。火~。脓~。 笔画数:10,部首:疒,笔顺编号:4134135515
※汉语词典※
◆疱皰 pào 〈名〉 (1) 面部所生的小疮,俗称粉刺 [acne] 脸上的小疱一个一个都红而且亮起来。——茅盾《子夜》 (2) 皮肤上长的像水泡的小疙瘩 [blister;bleb]。如:手上烫起了一个疱;小水疱;小脓疱
〖常用词组〗 ◇ 疱疹 pàozhěn (1) [bleb] (2) 常常成片出现在皮肤表面的黄白色或半透明的小水疱,如天花、水痘 (3) 多发生在上唇或面部的皮肤病,局部先发痒,然后出现水泡状的隆起,微痛,一两周后结痂自愈
※康熙字典※
【午集中】【疒字部】 疱 ·康熙筆画:10 ·部外筆画:5
解釋:【集韻】披教切,音砲。腫病。通作 。 又皮教切,音抱。面生氣也。 原字从皮,不从攴。 (皰)解釋:【唐韻】旁敎切【集韻】【韻會】皮敎切, 庖去聲。【說文】面生氣也。【徐曰】面瘡也。【博雅】病也。【正字通】凡手足臂肘暴起如水泡者謂之皰。【淮南子·說林訓】潰小皰而發痤疽。【韓愈·食蝦蟇詩】雖然兩股長,其奈脊皴皰。 又【廣韻】匹貌切【集韻】披敎切, 音砲。義同。 【集韻】亦作 疱。或作胞 。
※说文解字※
【卷三】【皮部】 皰
解釋:面生气也。从皮包聲。旁教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