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起立;站起。
鲍昌《庚子风云》:“毓贤略微弯弯腰,作为答礼,一边又用手相搀说:‘请起,看坐!’”也指起床。
梁斌《红旗谱》:“春兰娘又说:‘饭熟了,还不起?’”
❷ 治愈;病愈。
茅盾《动摇》:“吴氏媳妇的病症,全为了心怀挹塞,以至不起。”
也指使死者复活,复苏。
如:起死回生。
❸ 物体自下向上的动作。
如:起重;起锚。
❹ 上涨。参见“起价❶”。
❺ 产生;发生。
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起于文字之先。”
也指长出。
如:起痱子。
❻ 兴起;发动。
如:起事;起兵。又引申为发出。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是起下誓,不再吃他那个小脚媳妇捏的饺子。”
❼ 出发,动身。
如:起程;起行。也指离开。
如:起席;起座。
❽ 行;走。
杨纤如《伞》:“到了武汉,我们就有火车好坐,然后再起一段旱路,革命圣地就在望了。”
❾ 发起,组织。
老舍《骆驼祥子》:“你要是想快快买上车的话,我给你个好主意:起上一只会,十来个人,至多二十个人,一月每人两块钱,你使头一会,这不是马上就有四十来的块?”
❿ 拟定。
孙犁《风云初记》:“咱们这长工屋也该起个堂号了。”
⓫ 兴建,建造。
如:万丈高楼平地起。
⓬ 取,取出。
(1) 剥取。
如:当心,老爷回来要起你的皮。也指收割。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这‘一杆旗’本是村子里头一份好地…一年两茬起,谁见谁眼红,是村里有名的粮食囤。”
(2) 领取;索取。
周立波《暴风骤雨》:“这么一来,人们除了起路条,都不上农会。”
(3) 挖取;提取。
孙犁《风云初记》:“把埋藏了的枪枝起出来。”
吉学霈《王耙子卖猪》:“就是一泡狗屎,你也想起出四两油来。”
⓭ 开始,开端。
钱钟书《围城》:“这诗一起道:‘昨夜星辰今夜摇漾于飘至明夜之风中。’”又为诗文写作结构方面的术语。
如:起承转合。也指起初的最低量。
如:起存;起售。
⓮ 扮演。
任半塘《有伤风化》:“侯喜瑞起焦赞。”
⓯ 犹上。用在“早”、“晚”等时间名词后,表示在此时间之内。
茅盾《谈月亮》:“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
⓰ 旁,边。表示方位。
萧也牧《小兰和她的伙伴》:“她推着搡着,扳开人们肩膀,大步跨过去,一直钻到炕头起。”
⓱ 量词。
(1) 伙;批。
艾芜《荒山上》:“这起子人,打死里逃出来的,说不定,人都吃过。”
(2) 件,次。
钱钟书《围城》:“做媒的有好几起。”又如:这样的事故每年总有几起。
⓲ 用在动词后。
(1) 表示向上。
徐迟《精神分析》:“他踮起了脚跟…什么也没有看见。”
(2) 表示动作涉及到某事物。
周立波《山乡巨变》:“婆婆一年喂起两栏猪,也落得几个。”
(3) 多与“从”、“由”配合表示动作开始或持续。
杨朔《三千里江山》:“每逢喝醉,就要立在十字路口骂大街。从鱼行老板骂起,直骂到县大老爷祖宗三代。”
(4) 常跟“不”、“得”连用,表示够得上、经受得住或够不上、经受不住。
沙汀《航线》:“一碗把酒敬得起的。”又如:承受不起。
⓳ 用在形容词后。比较性状和程度的差别。
如:围墙高起地面1丈2尺。
⓴ 介词。犹“从…”。
(1)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边,表示起点。
梁斌《播火记》:“他得了这支枪,起心眼里高兴。”
(2) 放在处所词前面,表示经由的地点。
如:看见一个人起窗户外面走过去。
㉑ 用在介词后。表示向上的动作或趋向。
老舍《骆驼祥子》:“战争的消息与谣言几乎每年随着春麦一块儿往起长。”
王老九《王保京》:“郑富财,不言喘,叭达叭达抽旱烟,拍拍尘土往起站,停了半天才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