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基础的常识必记知识点


    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不会的点就要积极询问老师还有同学们,不要害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基础的常识必记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基础的常识必记知识点1
    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轲,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向以长于譬喻和雄辩著称。
    3.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律师,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4.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5.现代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照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6.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7.《辛德勒名单》是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基尼利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辛德勒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000多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历史故事。
    8.现代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照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9.唐诗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
    10.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诗歌风格“清新飘逸”。他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高峰。
    11.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2.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列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称道,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越中览古》,杜甫的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如“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客至》《咏怀古迹》《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
    13.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行、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本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14.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以《无题》组诗最为
    15.词出现于唐、五代时期,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扩为流行,被称为诗余,后改称词。又称长短句。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诗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还有秦观(北宋),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
    16.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派创新者,有《乐章集》。
    17.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
    18.李煜,史称南唐后主。是五代是最有成就的词人。后人将与其父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19.晏殊,字同叔,北宋词人。有《珠玉词》
    20.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滕王阁序》是其骈文代表作。
    2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文学体裁知识】
    1.序:有两种,一是书序,如《<指南录>后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二是古代文人分别各以诗文相赠,是为赠序,如《滕王阁序》。
    2.疏:古代大臣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发表观点的文体,相当于“表”,如《谏太宗十思疏》。
    3.碑记:刻在死者墓碑上介绍、颂扬死者的文字,相当于“墓志铭”,表达方式上叙、议、抒三位一体,而偏重议论,如《五人墓碑记》
    4.楚辞体:又称“骚体”,为战国屈原首创,多用“兮”字,句式可长可短,抒情自由,多用“香草美人”比喻明君、贤臣。
    5.赋:古代一种介于韵文(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如《赤壁赋》(宋?苏轼)、《阿房宫赋》(唐?杜牧)、《秋声赋》(宋?欧阳修)
    6.骈文,起于汉魏,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以四字与六字相间定句,故又称“四六文”。
    7.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分法始于唐代。近体诗格律严格,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各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标题带有“歌、行、引、吟”等字眼的大多为古体诗,如《琵琶行》《游子吟》。
    8.词,产生于隋唐,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盛行于两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等,豪放派代表: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词按结构又可分成:小令(只有一阕,没有上下阕,58字以内),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
    9.戏剧,是一种综合多种艺术的舞台艺术,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按照结构繁简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照题材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结局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蜀道难
    古代诗,作者是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之为“诗仙”“谪仙”,诗风:清新飘逸,大胆夸张,想像奇特。另有代表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等。
    登高
    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另有代表诗作《兵车行》《客至》《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以及“三吏”和“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琵琶行
    七言歌行体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韩柳倡导唐代古文运动的同时,他和元稹一起在诗坛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另有代表作《长恨歌》。行、歌、引是古体诗的标志,本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锦瑟
    七言律诗,作者是有“七律圣手”之称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著有《李义山诗集》。
    虞美人
    五代婉约词,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与其父李璟并称“南唐二主”。
    蝶恋花
    北宋婉约词,作者是晏殊,著有《珠玉词》。
    秋声赋
    赋,作者是北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诗话》。
    雨霖铃
    北宋婉约词,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原名三变,世称柳七、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著有《乐章集》。
    声声慢
    南宋婉约词,作者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
    高一语文基础的常识必记知识点2
    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同“戮”,刑辱)
    (2)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尽,走遍)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倒下的样子;今义:形容破败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一词多义
    穷
    (1)穷回溪(动词,寻求到尽头,引申为走遍)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寻求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竭,尽,引申为尽头)
    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字词解释
    (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随从
    (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4)极: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类
    (7)攒蹙:聚集收缩
    高一语文基础的常识必记知识点3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沾: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你
    1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幸蒙其赏赐。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5.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6.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8.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9.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3.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4.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5.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三、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9)别其官署常惠等别:使……分开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四、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单于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副词,才
    (2)恐汉袭之,乃曰乃:副词,于是、就
    五、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④省略句
    (1)后随浞野侯没湖中
    (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
    (3)使牧羝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