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怎么学?历史学习的方式与记忆是分不开的,记住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把知识全部都记住重要的就是理解与使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必修一(一)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
    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高一历史必修一(二)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考点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95、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99、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0、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
    高一历史必修一(三)
    第九单元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八一九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政局严重混乱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消极影响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D.叶利钦掌握了中央政权
    纠错    2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
    A.东欧大多数国家经济困难,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B.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
    C.执政党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纠错    3    世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霸权国家衰落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的加强
    D.地区一体化组织适应性加强
    纠错    4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曾经与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纪的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这场危机突出表现在?
    A.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文化观念发生变化
    D.民族构成发生变化
    纠错    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部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请问:材料中的一夜发生在下面的哪一个时间之中?
    A.1989年
    B.1991年
    C.1922年
    D.1936年
    纠错    6    2002年的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苏联历史上,担任这一职务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纠错    7    1991年12月在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联体
    A.是一个主权国家          
    B.是苏联的别称
    C.其性质与华沙条约组织相同     
    D.是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
    纠错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A.1945年和1991年
    B.1946年和1990年
    C.1947年和1991年
    D.1948年和1992年
    纠错    9    德国经过四十多年年分裂后,又实现了统一,时间是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纠错    10    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
    A.波兰 
    B.民主德国
    C.南斯拉夫 
    D.捷克斯洛伐克
    纠错    11    苏联解体说明了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纠错    12    2002年1月1日,欧洲联盟12国使用的单一货币——“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推动了欧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欧洲联盟成立于
    A.1967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9年
    纠错    13    当今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多强”中除了中国、日本外,还有
    A.意大利、英国
    B.法国、德国
    C.欧共体、加拿大
    D.欧洲联盟、俄罗斯
    高一历史必修一(四)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__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__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一历史必修一(五)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业水平要求:
    1、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a、内容:周王把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同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b、作用:加强周王对地方的统治,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c、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分封制无法实行。
    d、特点:“分封诸侯,以藩屏周”,用分封诸侯的方法,巩固统治。
    2、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内容: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办法,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c、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王赢政认为自己比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功劳大,各取一字而成皇帝,皇帝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统治者专用称谓。
    4、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春秋时,诸侯国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在边地设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行政机构,初有36郡,后有40余郡。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最高的长官是守,县分大小分别称令、长,均由中央任命。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了解秦朝的“三公”:
    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掌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a、形成:
    秦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制,并以战国官制为基础,建立了皇权为中心的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诸卿。在地方设置郡县。并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秦朝的统治机构,职权明确,相互配合,并彼此牵制,大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确保了地方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影响:
    a、增强国力,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世界大国。
    b、促进统一,有生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
    c、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d、在专制主义制度下,对人民的过度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秦二世而亡。
    5、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设守,后成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6、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