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


    读书使我增长知识,正因为有了书,我才知道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放勇敢的武松……正因为有了书,我才发现世界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1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
    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
    描述。
    ③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三、概况
    (一)四大发明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意义:
    ① 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2、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它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
    ②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两汉: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③唐朝:僧一行:制定《太衍历》;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300多年。
    (三)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西方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
    (四)农学
    农业技术—— 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
    农学著作:
    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
    ④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学
    中医学:
    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
    ②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
    ③ 著名医生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
    ④《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⑤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⑥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之先河。
    中药学:
    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②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六)建筑学
    ①能工巧匠——战国鲁国公输般、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
    ②著名工程——都江堰(战国) 、万里长城(秦朝)、大运河(隋朝)、唐都长安、辽代应县木塔、北京城(明朝)。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2
    第二讲 古代中国的书画
    一、汉字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②成熟——商代甲骨文
    ③西周——“金文”、“籀文”
    ④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
    ⑤理论——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二、书法
    ①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
    秦小篆——汉 隶
    ②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条件: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 表: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隋唐达到新高峰:
    背景: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
    ④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背景: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⑤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
    三、篆刻
    ① 时代:秦汉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②特点:秦印:雍容大度,精制不苟;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风格。
    ③明代:与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一门艺术。
    四、绘画
    ①起 源:新石器时代
    ②从萌芽走向成熟:战国时期
    ③魏晋南北朝:代表:“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④隋唐:代 表: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唐代,“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⑤从宋代到明清:
    宋代——
    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
    题材: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特色:更加注重意境(如“马一角”“下半边”)
    明清——
    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⑥民俗画的发展
    宋代——
    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题材:市井生活
    特点:写实
    代 表 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五、中国书画的特征
    特征:
    ①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3
    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
    一、《诗经》
    内容:
    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②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雅: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楚辞
    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特点:句式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三、汉赋
    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
    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四、唐诗
    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五、宋词
    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代表:
    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永遇乐》。
    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
    六、元曲
    含 义: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社会背景:
    ① 根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③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七、明清小说
    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逐渐成熟。
    宋代话本: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
    明清社会:
    ①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印刷术的不断完善;
    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成就:
    ①“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②“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③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4
    第四讲 古代中国的戏剧
    一、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
    1、萌芽:古代傩戏
    2、开始形成:宋代南戏
    3、真正成熟:元代杂剧(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高峰:清代京剧
    二、京剧
    1、京剧的形成
    ①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京剧”形成。
    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④著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
    2、京剧特点
    ①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
    ②乐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鼓、板、大锣等
    ③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④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
    3、京剧常识
    生:男扮演者;
    旦:女扮演者;
    净:花脸(红色:忠勇正义;黑色:刚正果敢、粗犷豪迈;白色:奸诈狡猾、阴险毒辣);
    丑: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属喜剧色彩。
    4、除京剧外,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剧种?
    秦腔、越剧、豫剧、川剧、粤剧、黄梅戏……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