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


    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两者对爱读书之人来说,是分不开的一回事。人与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人的精神食粮可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1
    第一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
    一、科技一览表
    二、两弹一星
    含义:“两弹”指原子弹、导弹;“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
    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意义: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人物:“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
    三、“东方魔稻”
    评价:
    ①“东方魔稻”;
    ②“第二次绿色革命”;
    ③中国“第五大发明”;
    ④美国人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⑤中国的“水稻之父”;
    ⑥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
    意义: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四、“神舟”号飞船
    评价:
    ①欧洲媒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②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意义: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国家的独立(保障);
    ②党和政府的重视;
    ③经济实力的增强;
    ④科学家的努力;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六、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870年前后
    中国滞后的原因:
    ①根本: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政府腐败,不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
    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⑤列强的侵略,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七、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处于滞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滞后的原因:
    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
    ②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
    ③党内长期“左”倾错误的干扰;
    ④对外关系过分强调“自力更生”。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2
    第二讲 “双百”方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方针的制定
    ①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②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实行。
    3、性质: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3、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将学术问题政治化。
    三、文艺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科技文化领域迸发勃勃生机。
    第三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把扫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2001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二、义务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
    ①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②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③针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联合国评价:“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发展历程:
    ①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②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
    ③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
    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⑤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四、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国际竞争集中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集中体现为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
    五、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①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③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④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