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重点笔记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重点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重点笔记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_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_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暴力手段礼仪教化—怀柔政策军队刑法: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反抗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一、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首霸原因:
    政治经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本原因)
    策略手段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顺应民心。
    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方大国,鱼盐之利,经济富庶)
    2、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标志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二、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1、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前632年——以少胜多(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邲之战前597年(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宋襄公称霸:彻底失败
    4、秦穆公称霸西方;吴越争霸江南
    三、合纵连横
    1、战国七雄三家分晋:赵、魏、韩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楚、秦、燕
    2、七雄(名称,位置)
    3、合纵连横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大的国家。
    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四、如何看待春秋战国的争霸斗争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衰微。
    ②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
    ③诸侯国的实力增强。
    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性质:
    “春秋无义战”,争霸战争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
    五、春秋争霸战阵的影响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
    1、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从传统的铁器牛耕到制度变更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铁制工具和牛耕
    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普及
    意义: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千耦其耘——公作则迟
    个体农耕——分地则速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秦国——商鞅
    三、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公作则迟,分田则速”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的作用(意义)
    政治上:废除了秦国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军事上: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直接的具体原因:a.秦孝公的支持。b.变法内容的适宜。c.商鞅策略的正确。d.人民的支持。
    (2)深层次的原因: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b.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就被处死了,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定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其目的是否达到。变革者个人的悲剧与变革成败不能混于一谈。
    7、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变革不会一帆风顺,要坚持不懈。
    (2)变革需要勇气,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标志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因夏桀的暴政而亡了国。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灭亡夏朝,建立了商朝。约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稳定下来。商朝最后一个王是纣王,非常残暴,被周武王所推翻。
    二、(今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周武王实行分封制,产生了大量的诸候。实质是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自此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结束。
    三、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从前770年—前476年。特点:①王权衰落;②诸候强大,争当霸主。表现为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国力更加强盛;同时打出晋文公经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成为了第二个霸主。相关的成语是退避三舍。
    楚庄王野心很大,问鼎中原,最终一鸣惊人成霸主。
    吴王阖闾任用著名军事家孙武改革内政,加强军队,成为春秋第四个称霸主。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在逆境中拼搏奋斗,坚持不懈,终于成为春秋的最后一个霸主。
    七年级上册历史会考的知识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旺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分天下的分裂局面。
    2.内迁的各族:从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的匈奴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建业、建邺、建康都是今南京),史称“东晋”。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统一黄河流域。
    3、383年,苻坚征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灭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晋军获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南朝: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总称“南朝”。
    三、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
    ⑴东汉末年以来,大量的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⑵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⑷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得到了迅速的开发。
    2、表现:
    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⑵大片荒地被开垦成为良田。
    ⑶江南种植水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
    ⑷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江南开发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江南开发后:《宋书》中这样记载:江南地方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