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觉得学习很难?解决办法是什么?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为什么有些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事情做起来事半功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法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很难?是因为……
    文/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建立知识体系。
    这个没毛病。
    在网络上,也有很多人写过这个话题。
    包括我自己,也写过一篇《如何建立你的知识体系,3000字给你讲清楚》的文章(今年被罗胖在跨年演讲上点名提到的那篇)。
    但随着对「知识体系」的一步步深入,我逐渐发现,包括我写的那篇,以及网络90%关于「知识体系」的文章,都没有讲透彻。
    没理解透彻的事情,做起来可能就是错的。
    《教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
    那么,关于建立「知识体系」的正确姿势究竟是什么呢?
    01先开个脑洞
    想想看,你穿越到过去,和穿越到未来相比,有什么本质的不一样?
    本质就是对知识体系的运用不一样。
    穿越到过去
    假设你被一股神秘力量,扔到了1万年前的史前丛林时代,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手无寸铁,在危机四伏的丛林中,除了碰巧遇到一些浆果,那是根本无法生存的。
    这时候你最需要的,是一整丛林的「生存知识」。
    还好你很快找到了一个部落,你加入部落会付出劳动。为此部落酋长也会找人传授你所需要的知识。
    「生存知识」的核心,无非是三个方面:
    a、获取能量比如如何猎取一头鹿,如何寻找水源等;
    b、保持能量如何制作衣服,如何生火,如何建造房屋等;
    c、避免危险如何通过气味去识别危险动物,如何爬树啊,如何避免迷路等等。
    任何一个部落,这三个方面的知识一定是成体系的,历经很多代人用血泪才能积累下来。
    所以,「知识体系」最开始的形成并不高大上,反而是一个部落赖以生存的保证。
    而把你扔到丛林,你也立即会面临着三大问题。
    所以你「想要解决的问题」和部落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高度吻合状态。
    你能够很轻松建立「知识体系」。
    穿越到未来
    你原本在部落中安定下来,突然一天又被一股神秘力量扔来到了公元2199年。
    会发生什么呢?
    你反而难以生存。
    在丛林的时候,你从部落学习狩猎知识然后获取食物,这是一种“信息转换成能量”的过程。
    但在未来,这种情况却不会发生。
    第一是因为机器人已经基本取代人类,你无法通过出卖劳动力换取食物(以能量换取能量)。
    第二是因为,面对海量的信息,你压根儿就利用不起来,这是最可怕的。
    你可能觉得,不对吧,在未来是海量的,信息应该极其丰富才对啊。那个时候人类早就实现了脑机互联,或者干脆在大脑中植入了芯片。
    但你大脑中的“认知框架”、“想要解决的问题”、“具体需求”等等这些还是停留在过去,你压根儿就提不出信息。
    比如我们小时候有一部狗血电视剧叫《城市猎人》,讲的是两个古代的武侠穿越到了90年代的香港的故事。
    武侠脑子中,都是“如何修炼绝世武功”,“如何成为武林至尊”这些概念。
    而90年代的香港人,成天关心的是“如何挣钱”,“如何炒股”这些概念。武侠很难从“武侠思维”过度到“赚钱思维”。
    为什么我要讲这两个故事?
    因为这样可以让你发现建立「知识体系」的真相:
    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运用,其实都需要你有「问题结构」才能完成。
    02为什么90%的人学习方向走错了
    所以为什么我在开头说,90%的人,建立知识体系的方向走错了?
    因为每个人都在建立「知识结构」,而不是自己的「问题结构」。
    那,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什么是知识?
    比如社群中有位小伙伴,刚毕业,找到了一个大企业做营销的岗位。
    他很热爱营销的工作,为此看了很多书籍和公众号,收集了很多营销的概念,也用xmind画了很多思维导图。
    这就是在积累知识,他在试图理清楚信息和信息的关系。
    什么是问题呢?
    其实是为了理清楚,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上个月,这位小伙伴的领导让他单独负责公司一个项目。
    这时他遇到了具体的问题,提出“什么是我的用户”、“用户是什么样的人群”、“用了产品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该在什么地方投放广告”、“该怎样写软文”、“是否需要增加一些销售人员”、“如何刺激销售动机”等等这些。
    他根据这些问题,回忆此前看过的书,也查阅资料,也请教各位老鸟,最终才建立起了「用户」、「市场」、「产品」、「体验」等等概念。
    

    他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和一位营销总监建立的知识体系,肯定是不一样的。
    因为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所以对于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方式也就不一样。
    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不缺「知识体系」,你想探索的领域,99%都已经被人探索过了。
    你,只是缺少自己需要的「问题结构」而已。
    03知识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So,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
    知识体系=「知识结构」+「问题结构」
    这可以帮你理清楚一个概念:
    “知识,其实分为几种不同的层次”。
    详细看看:
    你的「问题结构」,通常会分为两种情况:明确or不明确
    而外界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碎片or系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四个象限:
    

    1、「问题结构」很明确,「知识结构」很系统
    这种情况主要偏向岗位技能的知识学习中,可以获得一个个既有的模型,所以我们姑且叫做“模型区间”。
    · 你穿越到丛林中,然后接受部落的知识,就属于这个区间。你有明确问题,而部落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学习起来就非常愉快。
    · 你去一家大公司,实习“市场营销”这个岗位,而公司HR和部门经理又一整套帮助新人的成长计划,你接收起来就非常愉快。
    · 你想学习演奏钢琴,整个入门教程是非常系统了。你找到一个教程,拿来就可以用。
    所有人都期待在这个区域内进行学习。
    网络上那些教一个系统知识的,比如秋叶教ppt,教30天如何学会炒股,最受欢迎。
    2、「问题结构」很明确,「外界信息」很碎片
    这种情况是,你有一个系统的大问题,也可以明确提出很多小问题。但却没有办法拿到外界的完整系统,但你有一些经验,更多考究你的信息组合和整合能力。我们叫做“整合区间”。
    · 你辞职创业,想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系统的,会面临“产品定位”、“用户分析”、“市场营销”、“团队管理”等等问题。但问题的答案,很难有现成的,你需要搜集和经历大量的东西,才能逐渐把拼图给完成。
    ·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也处于这个状态。人就是一个系统,但是你却只有一点一点搜集自己的信息。
    我们的「超脑」组织也是处于这个区间。我们想要明确解决信息连接效率的问题,但是并不可能找到标准答案,只有不断探索。
    3、「问题结构」不明确,「外界信息」很系统
    这种情况更像是盲人摸象,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叫做“探索区间”。
    · 你想学习大脑神经学,自己并不清楚从哪里入手,学了会有什么用。但是“脑神经科学”却是一个成型的系统,很多大学教材都有完整的知识。你直接学习就行。
    其实,这个区间类的知识,并不能直接帮我们解决问题。
    比如研究大脑神经科学,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理解人的心理是如何产生,进而才能帮助我们解决各类问题。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很难去掌握这部分知识。
    4、「问题结构」不明确,「外界信息」很碎片
    开头提到的“穿越到未来”,就是在这个区间内,「问题结构」不明确,「外界信息」也很碎片。所以我们叫“碎片区间”。
    · 当你被调离一个部门,当你想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就是在这个区间。
    · 当你刷着今日头条,看着不成体系的公号文章,都属于这个区间呢。
    04建立「知识体系」最核心一步
    其实,你应该看出来了。
    每个人的学习,其实都是从第四区间,走向第一区间的过程。
    而真正最高效的学习和成长,也必然产生在第一区间。
    或是你身处第二区间,然后过度到第一区间内。
    So,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
    当然就是建立你的「问题结构」。
    那么,如何建立呢?
    我们用傻瓜式操作来说明,总共分为7步
    Step1:在A4纸上写下你最近想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用想得太清晰,反正后面也会有剖析,按自己最想解决的写下来就行。
    比如:· 如何做自我介绍?· 如何把社群运营起来?· 如何系统学习心理学?
    Step2:识别问题边界
    问题边界通常指问题的限制性条件,比如包括: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行业、学科等限制性因素
    再比如“做自我介绍”,这原本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很难定义。
    但“在一次社群线下见面会,给其他社群伙伴做有关自己思维认知方面的自我介绍“,这个问题的边界就会缩小很多,你的行动原则也就更强。
    Step3:找出问题本质
    说到“问题本质”,可能每个人觉得头大。
    但这其实有一个完整的公式。
    你需要思考(A→B)这个·过程,也就是你核心改变了什么。
    · 比如自我介绍,核心可能是你给别人留下了很强的印象。
    · 做社群运营,核心是你让别人学会了某类的知识,或是消除了大家的孤独感。
    总之你需要思考核心改变了什么。
    Step4:建立最小可行方案
    比如你在丛林无法生存,这是个问题,但补充“碳水化合物”和“水”,比如捕鱼或采摘野果,就是最小可行的。
    在此基础上的所有事情都加“增加”,要么增加感受体验(烤肉味道更香),要么增加效率(吃熟食增加消化率)。
    再比如自我介绍,你指定出一个最小可行方案,原则:
    M(Me,我是谁):
    T(Talent,我是谁):
    V(Value,我是谁):
    这是一个先复杂,再简单,最后再复杂的过程。
    通常我们习惯一上来就想找到问题的本质,但这事不可能的。
    识别问题边界,在边界内看到最关键的几个点,这才是理清问题思路的重要姿势。
    05启示
    再强调一下,为什么后来主要写到了建立「问题结构」了,因为本质上每一个人类个体的知识体系,其实都是自己问题结构的答案而已。
    这就好比你现在手拿一张世界地图,地图并不是你的知识体系.
    而你在此之上提出的问题,比如从中国如何驾车去印度?在北京你该如何制定游玩线路。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你脑中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