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考试知识点归纳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二化学考试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化学考试知识点归纳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Cu2++2e-→Cu
    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1、2节)
    原电池的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电解池的反应很多不是自发进行的,如何判定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呢?
    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题分析】
    例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Fe2O3(s)+3CO(g)=2Fe(s)+3CO2(g)    ΔH=-25kJ/mol
    (2)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47kJ/mol
    (3)Fe3O4(s)+CO(g)=3FeO(s)+CO2(g)     ΔH=+19kJ/mol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依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我们可从题目中所给的有关方程式进行分析:从方程式(3)与方程式(1)可以看出有我们需要的有关物质,但方程式(3)必须通过方程式(2)有关物质才能和方程式(1)结合在一起。
    将方程式(3)×2+方程式(2);可表示为(3)×2+(2)
    得:2Fe3O4(s)+2CO(g)+3Fe2O3(s)+CO(g)=6FeO(s)+2CO2(g)+2Fe3O4(s)+CO2(g);ΔH=+19kJ/mol×2+(-47kJ/mol)
    整理得方程式(4):Fe2O3(s)+CO(g)=2FeO(s)+CO2(g);ΔH=-3kJ/mol
    将(1)-(4)得2CO(g)=2Fe(s)+3CO2(g)-2FeO(s)-CO2(g);ΔH=-25kJ/mol-(-3kJ/mol)
    整理得: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答案: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例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用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
    阴极反应式:             ;
    总电池反应式:               。
    解析:作为燃料电池,总的效果就是把燃料进行燃烧。本题中CO为还原剂,空气中O2为氧化剂,电池总反应式为:2CO+O2=2CO2。用总反应式减去电池负极(即题目指的阳极)反应式,就可得到电池正极(即题目指的阴极)反应式:O2+2CO2+4e-=2CO32- 。
    答案:O2+2CO2+4e-=2CO32-;2CO+O2=2CO2
    例3、下列有关反应的方向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热的自发过程都是熵值减小的过程。
    B、吸热的自发过程常常是熵值增加的过程。
    C、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
    D、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可以的。
    解析:放热的自发过程可能使熵值减小、增加或无明显变化,故A错误。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片面的,要用能量判据、熵判据组成的复合判据来判断,D错误。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是正确的。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如在25℃和1.01×105Pa时,2N2O5(g)=4NO2(g)+O2(g);ΔH=56.7kJ/mol,(NH4)2CO3(s)=NH4HCO3(s)+NH3(g);ΔH=74.9kJ/mol,上述两个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又都是熵增的反应,所以B也正确。
    答案:BC。
    高二化学重要知识点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
    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
    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高二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浓硫酸“五性”
    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难挥发性:
    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二、浓硝酸“四性”
    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挥发性:
    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三、烷烃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1)选主链,称某烷
    (2)编号位,定支链
    (3)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
    (4)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用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
    ②明确化原则,主要表现在一长一近一多一小,即“一长”是主链要长,“一近”是编号起点离支链要近,“一多”是支链数目要多,“一小”是支链位置号码之和要小,这些原则在命名时或判断命名的正误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标价态、列变化、求总数、定系数、后检查
    一标出有变的元素化合价;
    二列出化合价升降变化;
    三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相等;
    四定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
    五平:观察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
    六查:检查是否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通常通过检查氧元素的原子数),画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