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供大家查阅。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一、长度
    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二、时间
    时间主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机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②颌骨、头骨→听觉神经→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光现象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v=340m/s
    3.元电荷:e=1.6×10–19C
    要点知识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2.光源
    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等。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5.光的反射定律:
    ①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同面)
    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i=入射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