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前身溯源于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你对这个学院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介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下设3系、3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上述9个单位,皆与历史系有着渊源关系,脱胎于历史系。现任院长为江沛教授。
    2010年,按教育部规定,历史学一级学科分成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本院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教育部认定。在2005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学科评估活动中,历史学科均名列全国第二。
    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学院、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学院合并而成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4年12月撤销历史学系建制,成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下设中国历史系、世界历史系、考古文物系、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边政研究所。
    百余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本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全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考古学(文物鉴定)三本科生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1995年,本院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工程的单位。1998年,本院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本院世界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近成立的国际关系研究院,也已开始招收研究生。
    本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5人,专职教师73人,行政管理人员12人,其中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34人),副教授24人,讲师4人,博士毕业待评职称4人,专职科研2人;博士后27人。教师中1人为美国杜客大学博士、1人为日本京都大学博士、1人为日本东京大学博士、2人为日本九州大学博士、1人为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全系中青年教师有90%以上曾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意大利进行长期或短期访问。此外,本院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南大荣誉资深教授3人、南大特聘教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者18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8人、江苏省“333”工程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6人。近几年来,本院教师在诸多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获教育部第五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钱乘旦教授、陈晓律教授的《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获教育部首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张竹明教授的《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1—8)》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重大奖项;刘迎胜教授的“《元史》会注考证”和范金民教授的“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等分别获得国家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全系共有历史学、考古学和文物鉴定专业方向学生724人,其中博士生162人,硕士生305人,本科生257人;其中,文物鉴定方向将于2012年毕业第一届本科生。
    历史学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历史学院现有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历史学院向来注重培养素质高、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本科生除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外,还选修了大量的文化素质课及应用型课程,西方文明史、中国文化史、港澳台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史、公文写作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考古专业的师生长期参与田野考察和文物发掘与整理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历史学院致力于加强与海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与欧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巴黎大学、哈弗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有数百位多名海外著名教授以及访问学者先后在此讲学交流、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多次举办了中华民国史、英国史、中国社会史、当代台湾研究、欧洲问题研究等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
    历史学院毕业生就业面较宽,在国家外交部、安全部、新闻机构、高校研究所、部队等单位,都可看到历史学院学生的身影,他们工作勤恳、认真踏实,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出现许多优秀人才和杰出校友。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竭诚欢迎海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有识之士来南京大学访问、交流与合作!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楼冠名记
    老鲍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012届校友,贺云翱教授的学生。曾参加过他们班的聚餐,贺老师说,这个班的学生很多已经是成功的老板,老鲍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当时礼节性地敬酒,说些“常回家看看”之类的客套话,没有想到,几年后,老鲍就决定给母校捐赠1000万元,用于历史学院新楼冠名,以志感恩之心。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历史学院新楼从此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大美楼”!
    大美,是大美天第的缩用名。老鲍有浓厚的文化情结,他十分赞赏《庄子·知北游》中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愿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于是给公司取名大美天第。大美不言,应和了苏商的文化情趣和踏实做事、诚实为人的修养。
    我在南大工作期间,有幸见证并参与了历史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读大学时,历史系办公地点在西南大楼二楼北半边。西南大楼始建于1952年,是建国后南京高校中最早建造的一座民族式大屋顶教学楼。在此楼办公的当时还有生物系等。由于用房紧张,生物系许多动植物标本只能放在一楼走廊两侧的简易玻璃柜子里。这座建筑的地下室也是教室,当时堆放了很多右侧带写字桌板的木椅。后历史系搬进大操场西边的文科楼。这栋楼面积只有7000多平方米,当年容纳的院系有哲学系、宗教学系、历史学系等5个院系。楼宇不大,云集这么多文科院系,真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
    2007年,南京大学开始了仙林校区建设,占地3000亩,定位为南京大学主校区。2013年历史学院新楼正式动工,2014年底竣工,2015年8月历史学院搬入新楼办公。新楼建筑面积过万,楼下还设计了6000平方米的人防工程,平时用作车库——这应该是亚洲最大的历史学院了。
    新楼建好了,为彰显历史学院的文化内涵,我们改造原整体浇筑的水泥门楼为木结构的仿古建筑,上覆筒瓦,立柱及樑桁均选用碳化木色,保留古建筑元素,体现大学低调、内敛、稳健、奋进等特征。正匾“历史学院”几个字集柳诒徵先生书法作品《劬堂诗录》而成。柳诒徵先生是南京大学历史学科的开山鼻祖,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的书法师承两江师范学堂首任监督李瑞清先生,其书风雄浑圆健、儒雅惊绝,意趣深含,与历史学人的气质极为契合。然后我们集思广益,选用了“克明峻德”“格物致知”“任重道远”“茹古”“涵今”“尚德”“弘道”几幅匾文,多侧面彰显南大精神和历史学院百年治学传统及育人坚守。
    接下来,如何借乔迁之喜,对接校友的捐赠感念之情呢?我们设计了许多捐赠项目,如“感恩基金”“历史楼冠名”等,首先给予大力支持的便是邱勉先生,为“感恩基金”注入百万元作为留本基金,接下来85级校友捐赠了两块巨石,巨石取自宜兴,屹立于新楼西南侧,其中一块上书“感念”二字,成为学院园林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处景观,再有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校友捐赠全套《金陵全书》等。2020年元月我与老鲍聚会,贺云翱教授参与,话题很快聊到历史楼冠名一事。老鲍,名风林,我跟他半开玩笑地说,历史楼可以叫“风林楼”,老鲍知道我的用意,笑笑说,如果捐赠,我不会用个人名字的,企业是靠大家干出来的。疫情期间,通过几轮微信沟通,5月18日,捐赠协议形成,5月21日,大美首笔捐款到账。
    作为南大人,我见证了“大美楼”的诞生。大美不言,星火相续,118岁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将沐浴着大美的光辉,在未来的岁月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