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更体现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认真程度,通过说课稿,教师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合理科学的规划使教学作用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内容:
    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二年级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的数学思想及其方法。排列的思想方法应用非常广泛,而且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标准》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新课部分安排了学生利用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其主要目是让学生从最简单的排列入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和学生积累知识、抽象思维较弱、理解能力有限,对多个事物的排列,常常出现遗漏、重复。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为: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学情分析,以及《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从学生喜欢破译简单的密码入手来引入新课。我准备了数字卡片的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把重点内容利用板书呈现。整节课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五、说学法:
    二年级的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缺乏空间想象力,在心理上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很难的,特别是数学广角内容一年级没有接触过,突然接触,学生不知道学的是什么。而且学生也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在本节课不作定义上的讲解,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所以,不能够直接让学生来学习,学生会觉得很困难,也不能够有好的效果,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只是没有被系统的提炼出来。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六、说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3分钟)
    创设一个利用1、2两个数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教学,这里是让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拿出卡片进行操作,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出课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5分钟)
    本节课属于数学活动课,既然是活动课,那就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通过“摆”发现问题,通过“说”进行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三)课间休息。(2分钟)
    (四)巩固练习。(18分钟)
    1、变式练习:把数字1改为0,用1、0、3任选2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3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做法?
    3、三个人每,两个人握1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
    4、逛逛服装店,这里有2件衣服和2条裤子,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搭配买一套衣服呢?
    5、《儿童文学》、《十万个为什么》和《自然奥秘》要送给小红两本,可能送哪两本?
    (五)总结归纳(2分钟)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习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倍的认识》: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习练习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习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