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心得感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悲惨世界》读后心得感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感悟1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一本世界名著——《悲惨世界》,这是一部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传世佳作。它展现了法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我读完后感触颇深。
    《悲惨世界》主要描写了:冉阿让只是为了姐姐家的几个孩子去偷了一块面包,他就被关押了十九年。直到一八一五才刑满释放,但是他持有黄色身份证,没人肯收留他。就这样,冉阿让成了卞福汝主教当晚的客人。但失眠的他终究还是拿走了银餐具逃之夭夭了。但是第二天,冉阿让被抓,警察怀疑他偷了别人的东西,主教却说这儿还有一对银烛台,他怎么不一起拿走?是呀,主教赎回了冉阿让的灵魂,从此以后,他是善良的人了。后来,冉阿让来到一个地方,办起了工厂成为了富人,也成了市长。但探长沙威却坚信他是十多年前的讨饭,直到后来,沙威才改变了态度。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慨万分,冉阿让因挨饿偷面包而成为了苦役犯,并服刑十九年,孑然一身的他人生还有几个十九年?芳汀为了抚养女儿珂赛特而沦为娼妓,献出了自己的肉体。珂赛特从小寄人篱下,受尽苦楚。沙威因为背弃自己的信念而投河自尽……这些人物历经苦难,命途多舛。他们的人生故事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十九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法律制裁的严厉、社会上人们的不公。冉阿让只不过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关了十九年,十九年让这个少年的心上留下了仇恨,所以他才要报复这个社会,要回自己的东西。
    我想,十九世纪的法国真实是个悲惨的国家。它让无辜的少年成了孑然一身的苦役犯,它让秀丽的女孩历经坎坷,它让苦命的女人饱受风雨的洗刷,抑郁而死。那腥风血雨的年代,跌宕起伏的历程、华丽蜕变的人生是法国社会的写照。
    我明白了:一个人不管是苦难、不幸,还是富贵、荣华,都应该善良的活着,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这就是我们来到人世间的宗旨。
    教师点评:书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小作者阅读了《悲惨世界》,从内心感受到一个人不管是苦难、不幸,还是富贵、荣华,都应该善良的活着的人生真谛!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感悟2
    妈妈赶紧把我抱进怀里,让我停止哭泣,“不,是妈妈的眼睛进沙子了,”我知道妈妈是在骗我。于是,吴刚开始种桂花树,等树种好了,嫦娥又在上面施了点魔法,这样人们就可以生活了。因为,人们的爱心点亮了春天的第一道光?雄鹰的幸福是追逐天空的蔚蓝。一般家庭都是三口之家,而她却从小失去爸爸,但她还那么遵守爸爸说的“游戏”规则,真的令我很佩服。
    关于《悲惨世界》,大文豪雨果的经典之作,年少者必读之书。
    生活之悲苦,贫困到无法糊口的地步,而偷取一个面包的孩子,却在牢狱中度过了19年的苦役生活,刑满后又有过偷窃的行为,但受仁慈的主教米里哀的感化,转变成为一个舍己为人的人,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当了企业家,并被推为市长。又因暴露身份而下狱,后来,一直--探的追缉。冉阿让一生充满着坐牢,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痛苦。
    生活本身就是苦中作乐,至于读书,要体会其意境,进入其中才会感悟。体会书中的角色是自己,设身处地的为角色着想,才会体会书中之真意。书与现实是有很大差别的。进入书中而体会现实才是读书的真正用意。不然书读的多了却是害处。对于写作而言,创造的源泉来自生活,生活本身便是最好的教材。想写出好的东西来,就要借鉴别人的东西。读书便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习惯。分析与现实中的人或事的差别。这样才会学到真知而写出东西来。
    对于《悲惨世界》一书,雨果的真意是反映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思想。就现实而言悲惨与幸福之差别来自于不同人的不同想法。对于孩子而然,读此书的好处在于知道什么是苦,才会体会现实生活的种种幸福之所在,才会倍感珍惜生活之甜美,遇到挫折而不会放弃希望。针对现实中的逃课,出走,犯罪的年轻化问题,承受不了生活,学业而轻生的人,是很好的教科书。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感悟3
    《悲惨世界》这本书写了一个叫冉阿让的人,在监狱里服了十九年的苦刑,受到了世界对他的不公平的待遇。
    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冉阿让也被感化成天使》。冉阿让被释放后,流浪到一个小城市。他想找一家旅馆住下来,但是他身上有黄色护照,人家都知道他他犯过罪,加上他那副寒碜相,叫人看着就鄙视。所以没有一家旅馆肯收留他,没有一个人肯给他开门。最后一位老妇人把他推到了主教那里。主教收留了他,给他东西吃,为他铺了一床洁白的、舒服的被褥。可是,他偷了主教十年来攒下的银餐具逃跑了。第二天,当他被抓回去时,主教温和地说,他正准备把这些餐具送给他呢。他非常后悔。就这样,主教把冉阿让感化成了好人,而且,最后还当上了市长。我喜欢这一章的原因是我很佩服主教,没有人愿意收留犯过罪的人,而他却愿意。当冉阿让偷了他的银餐具又被抓回来之后,他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宽容了冉阿让。冉阿让当上市长后,经常帮助市民们。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亲眼去看看这位市长的风采。
    我还喜欢《割风回报冉阿让》这一章。冉阿让当市长的时候,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割风。这不,好人有好报,在冉阿让哟危险的时候,割风不仅帮助了他,还献出了自己唯一的一张床。别忘了,当时可是冬天啊。我读到这里时非常感动,向他俩这样的好人,实在是太难得了。我们的世界真需要多一点他们这样的好人啊!
    我很喜欢读这本书,有事没事经常翻翻。我觉得冉阿让在服刑的时候一定很恨这个世界。因为世界对他太不公平了。但对我来说,世界却不是这样,我享受着温暖的阳光、父母的关爱……
    这本书刚买来时,我已看到题目,就觉得非常恐怖,不敢看。但是,看多了,现在越看越有意思。我还会坚持看的,它让我懂得了许多。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感悟4
    《悲惨世界》是一本多么伟大的书籍呀!它使我了解了雨果对社会下层人士的同情,对善良与邪恶的了解 。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当我刚接触这本著作是我对主角冉阿让我首先是对他同情。为了因受饥饿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徒刑的冉阿让,被关了十九年,到四十六岁才被释放出来,这不仅让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当他被释放出来时接受的却是人们对他的歧视。最后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当人招待。环境改变人的本质。在服刑期间他早就养成了那种恶习。一开始他并没有被主教的那种仁慈所改变,并且他偷了主教德银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谅了冉阿让,并且把他偷得银器作为礼物送给了冉阿让。终于冉阿让醒悟过来了,他带着主教给他的一点点温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国的北部。他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尽心尽力,人们都被他感动了,他做了这个城市的市长。
    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
    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感悟5
    我深深地熟悉故事的章节,它就在我心中敲击,它是强烈的,深到无底,它是沉默的,像无梦的睡眠。
    书中的柯赛特,马吕斯是美好的,他们是那里最为真实的象征。每个人都有伪装,那伪装下的心正是当时社会的颜色——黑暗。可他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诚与善良。我也只是在阐述,阐述着故事,而深深铭刻在心的,是冉阿让这个高大的形象。其实,很敬佩他,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他肯定的赞美。
    当时统治的社会,是那么得惨不忍睹,冉阿让被迫无奈在面包铺里偷了一块面包,却被判了五年苦役,四次越狱都得不到自由,而是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让进去的时候,青春年少,出来的时候,老气横秋。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他是如何挨过了这么多年的折磨,苦役生活使他灵魂一面上升,一面堕落。也许,改变他的正是那个主教,他偷了主教的东西,而主教却没有责备他,还送了他东西。主教说,他赎的是冉阿让的灵魂。十九年来冉阿让第一次流下眼泪。
    正是这样,那个囚犯冉阿让消失了,乐善好施的马德兰出现了。经市民推选,他成了市长。他的改变,他的坚持,却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宽厚,惊人的慈爱让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的形象,在这一刻,成为了书中最为光辉的亮点。
    冉阿让不断地帮助一个又一个人,可在他遭遇劫难的时候真正帮助过,关心过他的人,竟还没有寥寥数人!透过冉阿让,让我想到了泰戈尔的一句诗:“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孤寂的形象,供养在我心里。”
    故事里,我看到了“寂寞”这两个字的影子,它不论何时都夹杂在里,那种压抑的感觉让我心口窒息。不是觉得冉阿让在那种美好而欢乐的气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结局,而是觉得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让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他虽然是安详平静地逝去了,可他的内心还在孤独着,寂寞着,周围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可他毕竟还是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心灵上的枷锁锁住的并不是观看幸福的双眼,真正封锁住的,是人内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远都得不到了释放——
    《悲惨世界》中没有提到一个“悲”字,可全书却处处被一层似有若无的悲伤笼罩着,看似平静简单的语言,却让人心头所凉,这种情感从书的一开始就有。
    是真的,寂寞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东西,它是魔鬼手中用来交换青春的咒符。书中的冉阿让可以在自己苍老的身躯上背负起一个受伤的年轻人,穿过整个巴黎市区的下水道。那个时候,他健康得可以再活上一个六十年。他把柯赛特视为自已的女儿,让他这个,从没爱过,孤身一人,从未领略过父亲,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柯赛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给他过欢乐,幸福,温暖的人。可是,当柯赛特与马吕斯结婚后,他却经受不住寂寞的侵袭,在那样舒适,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无情的岁月,而是吞噬人灵魂的寂寞。
    所以说,当我们用心来观察周围的人时,是不是也突然觉得该给他们送与温情与安慰。往往是在人老的时候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安静,喜欢热闹,即便是不长时间,也让他们觉得满足。卞之琳有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自会感觉出与亲人之间的快乐,亲近于亲人,以欢笑送与他们,便是幸福。
    老人需要陪伴,还是那句‘常回家看看吧”。多陪陪你身边的人,趁他们正在的光阴,努力把欢笑传染给他们。
    其实,也并不是到了老的时候才会觉得寂寞,主要是那颗心,是经历的太多,痛苦的太久,才会饱受沧桑,才会越发寂寞。冉阿让不就是吗?他应该很早以前就觉得孤独了吧,只是熬到了晚年。什么叫风烛残年,这便是事实。
    久而久之,我们更要好好地充实自己的生活,让生命点亮。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感悟6
    《悲惨世界》诠释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三大悲惨一一男人因贫穷而出卖劳力,女人因贫穷而出卖灵魂,孩子因贫穷而出卖劳力,牵动过无数人的内心。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它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是波澜起伏的情节感人,还是精辟深刻的思想动人?涉世未深的我无从理解。然而,这本书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一一人间最珍贵的感情。
    (一)爱,需要宽容
    主人公冉阿让是一名苦役犯,在经历长期牢狱之苦后,重获自由,却由于曾是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上天有好生之德”,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并感化了他。从此,冉阿让洗心革面,开始了新生活。主教的爱让冉阿让迷途知返,做回好人,并努力去爱别人。原来,宽容的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二)爱,需要热忱
    冉阿让的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意外地让他被选举作了市长,并继续为市民造福。这位博爱的市长,嘘寒问暖,并把自己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慈善机构与穷人们。对于穷人而言,市长就是正义与光明的化身。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汀无私的关爱以及对珂赛特的疼爱。为了完成芳汀的遗愿,他竭力救出珂赛特,并用毕生精力细心照顾她。原来,热忱的爱可以使人幸福快乐。
    (三)爱,需要勇气
    光阴似箭,珂赛特渐渐长大成一位美丽迷人的淑女,并与纯情洋溢的马吕斯相恋。然而,平凡的艾潘妮却也深爱着马吕斯。最终,在战区中,他为了救马吕斯,中弹身亡,死在马吕斯的怀中。艾潘妮虽样貌平凡,但她对马吕斯的爱确实不平凡的。这不禁让人想到元好问的一句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原来,有勇气的爱可以让人抛出生命,去拯救恋人的生命。
    (四)爱,需要离别
    全书末尾,冉阿让在完成自己“使命”后,已是奄奄一息,马吕斯与珂赛特守在他身边,悲伤地作着最后的告别。尽管书中叙述这段的篇幅不长,但两人对冉阿让的留恋与爱跃然纸上,颇为感人。并且,冉阿让的遗言“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再活了”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爱,不仅是对珂赛特与马吕斯的爱,更是对生命的爱。原来,离别的爱可以使人学会留恋生命、珍惜眼前的幸福。
    爱的力量真的很强大!爱,使人以怒道化仇恨;爱,使人重怜悯轻报复;爱,使人辨是非明得失;爱,使人跪在美德的高高神坛上,超越凡尘,接近天使……有爱,就有一切!
    尽管这本书名为《悲惨世界》,但我认为书中体现更多的是伟大无私的爱。无论是对穷人的、对恋人的,还是对子女的、对长辈的,都是最为真挚的、平凡却不平庸的情感。或许,这也是作者雨果想告诉读者的:在这个悲惨世界中,因有了爱,世界不再悲惨,而是充溢着人间的美好幸福。
    汶川地震让多少人经历了生离死别,当受灾人民陷入悲惨境地中时,是十三亿人民的心以及心灵之花开放出的爱驱逐了灾难,也驱散了灾区人民心上的悲惨阴影,使可怖的废墟上再次萌生出希望。这场灾难不禁让人感叹爱的伟大力量:“爱,的确很神奇!”
    有一种比大海更大的景象,那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浩瀚的海洋孕育生命,将爱延续;广阔的天空历练生命,给爱永恒;博大的内心荡涤生命,让爱新生。爱的光芒照耀大地,驱散着黑暗势力,温暖着人心,温暖着世间。
    什么是爱?爱就是云落泪了,风为它擦干;爱就是秋降临了,叶为它舞蹈;爱就是夜将尽了,光为它送别。爱,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却蕴含着无限的深意。或许,人类永远无法揭开“爱”的面纱,然而,我们可以选择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真情,让爱逆流成河!
    生命在做最后的挣扎,如烛光般微弱,一颗心为你悸动,经历这轮回般的煎熬,五百年的回眸,换来今世的牵绊,不应该问值不值得,因为这就是爱,一个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东西!
    人间的爱逆流成河……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感悟7
    这个世界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和平美好,剥开那层满是鲜花绿叶的虚伪表皮,便能看到里面藏着的肮脏画面与糜烂的尸骨。正如《朝花夕拾》中“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悲惨世界》,便将这“悲哀”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在小说的作者序里,雨果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在作品中,对下层人民痛苦命运的描写占据了主要地位。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以及街头流浪儿格夫罗舍,都属于这些不幸的人。他们受尽痛苦,遭遇到无情迫害,被社会所唾弃。雨果在描写他们痛苦的命运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的鸿沟。
    悲哀的不仅仅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人们同样身处悲哀——
    冉。阿让,多年前他看着橱窗里那个面包,暖黄色的灯光仿佛照耀着的不是色泽金黄的面包,而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的延续,是藏在乱葬岗里苟延残喘的生灵最渴望的唯一救赎,是一个家,一段平静而平凡的生活。他鬼使神差地向它伸出了手,可惜抓到的不是一顿温饱,是冰冷黑暗的樊笼。
    出狱后他又因为那个打在他灵魂上的标签,处处受阻,怀揣着对生活的不满,对现实的怨恨。他再一次偷走了面包,可是,他的手心里并非空空如也,他在无意间误打误撞地与一个崇高而无私的灵魂打了个照面,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的一生矛盾而令人费解,他似乎永远都在逃跑、躲避身后那道万仞深壑;又仿佛从未闪躲,一直注视着陡崖之下那个万骨枯百鬼嚎的地狱。他的前半生似乎被碌碌无为与罪恶填满,后半生又截然相反地接受着太阳的照耀,善良的润泽。但我想,他的生命从未烙上片缕的黑暗,只是一位不速之客——乌云遮挡了片刻的光明。
    他在焦黑的荒地上苟延残喘,在翻开结块的土石时,恰好瞥见了那抹深深埋在死亡与干涸之下的人性的光辉。
    再一个就是芳汀,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始于穷苦,终于黑暗。
    由芳汀抱着幻想将自己的孩子寄养在了蒙佛梅一位酒馆老板的家里。正是因为将自己的希望和最美好的爱交给了一个连自己都无从知道的人那里,悲剧也因此随之而来,这里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看到了雨果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因为这个酒店老板就是参加过大革命的人。就这样芳汀的命运被自己的孩子牵制着,自己的孩子又被酒店老板控制着。酒店老板和自己的老婆一次次的对于芳汀进行要挟和欺骗,一次次勒索钱财。这种被动的接受也成就了芳汀最感人和最伟大的母爱。芳汀为了孩子几乎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之后连自己的两颗门牙都卖了。正是因为种种的罪恶和芳汀母爱的对抗对于人类爱的压迫才致使芳汀最后的死亡。
    沙威这个角色可能并不讨人喜欢,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他的一生贯彻了刻板一词,他就像一个卑微到尘埃里急切苛求高位的蝼蚁,当他有机会登上那个道德的制高点时,他毫不犹豫地忘记了曾经粘在自己身上的泥土,对着茫茫的尘世用苛刻的眼光审视一切。他自以为站在最公正不阿的法律之上,冷硬得不通一丝人情,他那双严厉的眼睛吧一切的人情世故,冷冷暖暖全部挡在了心脏外面,即使肉身留存体温,心脏却已经冷冰冰的,只是在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上下蹦着而已。这里对冉阿让的穷追不舍便可以看出,他对“责任”有着极大的痴念,他把“责任”看得比生命还重上百倍,直至生命之火燃尽的最后一刻,他就像一具被抽干了温热血液的干尸,寒风卷席而至,轻易地把他吹倒在了“责任”上,将“卑微”刻在了他的生命之碑上,可恨,又可怜。
    在这个悲惨世界里,黑与白的界限已不甚明显,有人在白天里活得光明磊落,有声有色,夜幕一降临,便狠狠撕破脸,隐隐约约露出一颗挂血的獠牙来。有人将嗔痴化作无私,亦有人在现实的夹击下把善良亲手捻作齑粉。苍穹中有人默默地注视着一切,然后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轻轻放下一块诱人的面包,打开了暖黄色的灯......
    《悲惨世界》读后心得感悟8
    这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描述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由于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嫌弃鄙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心。是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嘱咐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他也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
    一个苦役犯的伟大——博爱!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难的人们。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有一位老人被车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是至高无上的。
    这一切使我既感动又欣喜。然而欣喜之余却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绪之中。
    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又到一位助人为乐的辛勤的园丁。从受尽鄙夷,到受人爱戴,之后又回归平凡。这是多么大的一种转变。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爱的力量。是爱给了他新的希望,让冉阿让从一个不法之徒成为一个见义勇为的人。是爱让冉阿让帮助了那么多无助的人,给了他们生的勇气。
    “在种种艰辛和逆境中,他不断地完善自己,为贫穷和值得同情的人们献出了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悲惨世界》的结尾,冉阿让和这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别了。但是他的高尚的灵魂却感染着我们每个人。
    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的“冉阿让”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充满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