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读书笔记500字6篇


    《韩非子》第一章实际上是韩非子作为使者出使秦国的上书,主旨是为秦国之霸天下出谋划策,鉴于本篇“亡韩”的思想与“存韩”的意图有矛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韩非子》读书笔记500字,希望你喜欢。
    
             更多读书笔记相关内容推荐↓↓↓
    优秀的猫鼠狗读书笔记
    七年级神秘岛读书笔记
    四年级弟子规读书笔记
    中学生神雕侠侣读书笔记
    中学生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韩非子》读书笔记1
    《韩非子》一书是由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写。
    先说说韩非本人,韩非是韩国公子,而韩国又是当时战国七雄之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但是金子总会放光的,秦王嬴政(秦始皇!)爱慕韩非的学说,不惜大兵压境逼迫韩非事秦。然而韩非毕竟是韩国的王孙,在秦国处处维护韩国利益,最终死于秦国大牢。(普遍猜测韩非之死于其师弟,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有关)
    《韩非子》一书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君王论》,教会了君王立法,借势,用术。(“法术势”是法家统治的三个维度)
    先说说“法”,法家之所以被称为法家,就在于这派学说对于“法”的重视。但是,这里所说的“法”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法,这里的法是指奖励与刑罚,施法的主体是统治者,客体是所有其他人。所以,法家强调的立法,是确立奖惩机制,以此来进行统治。相比儒家的教化,法家更相信制度约束。
    再说说“势”,在三个维度之中,最难以形容的就是这个“势”。所谓的“势”,个人的理解是形势,包括民心向背,大家的想法这些难以量化的东西,总结一下就是——大多数的力量。虽然“势”很难以形容,但却是统治的重中之重。得势者成事,失势者往往不得善终。因而,君主在统治时需要仔细把握势的变化,为了得势,往往必须作出一定的牺牲。
    最后,解释一下“术”,之前忘了说了,韩非不是个妙语连珠的人,他是个结巴,但他却是个极其善于讲故事的人。所谓的“术”就是手段,不比儒家的避而不谈,韩非却觉得手段是中性的,甚至是褒义的,只是君王应该做到自己明白别人不懂就好(这点很重要,别人知道了就没意义了)。
    关于“术”的介绍,是《韩非子》一书中最为精妙的一部分,因为往往是以故事的方式展现的。韩非所言的术,在天朝历史中屡见不鲜,例如:东厂西厂,目的在于搜集官员的情报,为帝王服务;帝王对很多问题明知故问,以此来试探衷心等等。
    说完了法术势的维度,我们来说说韩非的观念。韩非师从于荀子,是典型的性恶论者,在韩非眼中,人只有两种:笨人和坏人
    笨人不是不坏,是因为智商欠费,坏不起来。《韩非子》中记载了很多小故事来讽刺笨人,很多经典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例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守株待兔之类的,统统出自韩非子。除了笨的不能坏的人,其他的人都是坏人。
    《韩非子》读书笔记2
    深藏不露、自主决断和大权独揽。“三守”防范“三劫”。
    三守,即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君主要深藏不露、自主决断和大权独揽。
    所谓“三劫”,就是奸臣通过公开的方式、操纵政事的途径和专擅刑罚的形式以篡权劫主。
    君主能以“三守”防范“三劫”就能巩固政权。
    君主有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
    三条必须掌握的原则使用得很完备,就能做到国家安危而自身尊荣。
    什么叫君主必须掌握的三条原则呢?
    臣子中有议论当权大臣的过失、执政者的过失、群臣的实情的,君主不把这些隐藏在心中而泄露给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人,使得臣子中想向君主进言的人不敢不先向下顺从君主的这些亲信和靠钻营而获重用的人的心意,而后才朝上向君主进言。
    凡是篡夺君主权威的情况有三种:有公开篡权的,有通过政事篡权的,有专擅刑罚篡权的。
    群臣都用俸禄去培养党羽,谋求个人私利而不对国家尽忠,这叫做公开篡权。
    《韩非子》读书笔记3
    1、《初见秦》《存韩》
    第一篇《初见秦》大部分人认为不是韩非写的,虽然他们考察了半天也不能说清楚到底是谁写的,但是说的理由非常有道理。我觉得如果第一篇不是他写的,那第二篇《存韩》可能也不是他写的,因为首先这两篇都有点像纵横家写的文章,而且如果是他自己写的,为什么还要写李斯看到了自己的上书后说了什么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而且李斯貌似做的还挺有成效。所以很有可能是李斯为了诬陷他替他写的,用两篇相互矛盾的文章来让秦王误会他,里面有很多说秦国的谋臣是笨蛋的,通过后面的《难言》证明韩非讲话是非常谨慎的,怎么会用这么偏激自傲的语言。
    2、《难言》
    这篇举了许多人的例子,就讲了让别人把自己的话听进去实在是太难了。“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最聪明的人(伊尹)向最圣明的人(汤)讲述自己的主张,说了七十次还不被接受,更别说其他的情况了。
    3、《爱臣》
    这篇讲了君主不能对自己的臣子太“溺爱”。“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当然这是讲的朝廷,就个人来说对自己的亲人、配偶、兄弟、父母、子女,也是一样,要有底线,有理智。
    4、《主道》
    这篇非常像《道德经》里说的话,当然老子的话本身就是讲给君主的,可能君主没听进去,而被为君主谋的韩非深刻学习去了。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志,臣乃自备。”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
    《韩非子》读书笔记4
    《韩非子》不愧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圣经。
    以我现有的阅历来看,《孙子兵法》讲的是势均力敌的博弈,《道德经》讲的是唯我独醒的平衡,《论语》讲的是为人处世的圆融。
    政治家的嘴里都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但这句话是说给臣民听的。
    世有三亡: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也。
    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好恶不形,臣无所效,则戒而自备。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君智则臣智自明。去贤而有功,去君贤则臣事以功。去勇而有强,去君勇而臣武自强。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用臣智,故智不穷。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
    道在不可见,君道必使臣不可见也,用在不可知。
    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臣擅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名,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器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韩非子》读书笔记5
    如果要说一部代表先秦法家思想的著作,我认为非《韩非子》莫属了。《韩非子》是一部提倡法治权谋,宣扬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代表作。构思精巧,描述非常生动,善于用朴实且幽默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以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就是韩非主要思想高度概括,一个国家要安定繁荣,君王就得遵循法治、权术和权势的法治思想。韩非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不避大夫,赏不遗匹夫”的主张,在《韩非子》中的《定法》、《难势》等篇幅中都有体现。这就是告诉我们,法治制度下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也就是常常听到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概念,这是能使国家安定的基本政策。这个主张对于后世历朝历代法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治国之道的人的条件,韩非在《孤愤》中也给与了论述,“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同时他还对所谓“重臣”给与了解释并且论述了当他们掌握大权后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论也受到了历史无数事实的论证。
    《韩非子》读书笔记6
    一、外储说左上
    1、经一
    韩非说,明主不应该听别人意见的时候只在欣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人的时候,不应该赞赏行为远离实际的作风。他还举了几个例子,都成了经典,如秦伯嫁女、买椟还珠。都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在的例子。
    墨子造木鸢,在韩非看来,还不如别人用一根木棍做车轴有用。因为他精心制作三年,飞一天就坏了,而车子却可以装很多东西,用很长时间。这跟老子说的大巧若拙十分契合。
    2、经二
    这里韩非开始“骂人”了,真正有了“争鸣”的意思。他说惠子、墨子的言论都只是画策,没有用处;庄子之类的学说,都是不切实际的鬼话(皆鬼魅也),太大了,不切实际;务光、介子推、田仲这类的隐士都是瓜皮(原意是实心葫芦)。
    说宋人用“白马非马”辩论让稷下的无数能人辩士都无话可说,但骑白马过高速公路(关)的时候,还是要交税。
    说只要箭头锋利,闭着眼睛乱射也能射中小东西,但这不能说明你技术高超,因为让你睁开眼睛,一定射不到同一地方。这就叫“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个考核的标准才能看出来水平。所以不能只听别人用嘴吹牛,要用实际的标准考核,用事实说话。
    说有人为周王在笔筒上画画,画了三年,确实很精美,但也只是个笔筒嘛。
    齐王问画师画什么最难,答:画犬马难,画鬼魅容易,因为没人见过鬼魅,你怎样画都行。
    韩非还要骂隐士,说有人给田仲一个大葫芦,实心的,田仲说:“你这个葫芦做瓢做碗都不行,给我有啥用?”韩非评论说,你田仲躲在山里,不就是这个葫芦吗?
    韩非还要说,那些张嘴尧舜,闭嘴仁义治国的人,简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用土做饭,用泥巴做粥,可该吃饭的时候不还是要回家吗?
    这些都没用,那什么有用,韩非的意思很明显,唯我法家最有用,最实际,最不夸夸其谈,最务实。
    的确,法家真的是诸子百家里最务实的。
    3、经三
    这一篇论点层层递进,很有创新精神。
    第一个论点:每个人都是经济人,仁义道德都只是君主称王称霸的幌子,不能作为治国的根本。
    这里第一句话就把我震住了,叫“挟夫相为则责望,自为则事行。故父子或怨谯,取庸作者进美羹”,就是说怀着相互依赖的心理就会相互埋怨,自己依赖自己事情就能办成。所以父子之间也会埋怨责备,而给自己的员工优厚的待遇。一个婴儿,不给他吃奶,他就哭闹;等他长大了,供养父母不周到,父母就会骂他不孝顺。由此看来,孝顺也只是利益的借口。换句话说,一个人孝顺,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已。
    晋文公伐宋,越伐吴,都要找借口,说对方残害百姓,不仁义。齐桓公想打蔡国报私仇,更是要拐弯抹角找借口。吴起给士兵舔伤口,只是为了让他为自己卖命。
    第二个观点:先王圣贤留下的文字,不一定是实际的,不值得效仿。现在的人还在瞎说遵循什么先王之道,恐怕不适合现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