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实验题方法与易错点分析


    中考化学来来去去就是那几个题型,只要把易错点搞定了分数就能提上去,那么对应的策略你想了解吗?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考化学易错点分析
    易错点一:走进化学实验
    易错点:
    滴管的使用、液体的倾倒、酒精灯的使用、药品的取用与加热,同学们在操作时往往顾及不全,导致操作时失误较多。
    【例1】小明同学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10.5g氯化钠固体,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稍微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偏斜,为了使天平平衡,此时他应该
    ( )
    A.减少药品
    B.添加砝码
    C.移动游码
    D.调节天平平衡螺母
    【解析】天平、量筒的使用及误差分析是学生的易错题。对天平有两个主要操作,一是称量末知质量的药品,一般是调节平衡后,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调节天平平衡;二是称量固定质量的药品,一般是天平调节平衡后,在天平右盘加上所需的砝码,将游码移动到固定位置后,通过加减药品来调节天平的平衡。本题是要称量10.5g氯化钠固体,是称量固定质量的药品,添加砝码和移动游码所称的质量就不是10.5g了,所以B、D是错误的;平衡螺母的调节是在称量前调节的,称量过程中不能移动,故D错。
    易错点二:质量守恒定律
    易错点:
    在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常出现以下错误: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意义理解不透,常把反应物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反应,有些同学却用来解释一些物理变化;对可燃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时,认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
    【例2】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质量一定和反应前煤的质量相等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
    C.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后,质量等于200g,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0水
    正确答案:D
    易错点三:原子的结构
    易错点:
    原子结构中各粒子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原子是由原子核、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中存在如下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例3】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
    D.任何原子中的质子数都等于中子数
    易错透视:对知识把握不准,不能确定原子的构成而错选A;没有想到有的氢原子没有中子而漏选B;原子、离子知识相混淆,认为核外电子数得失了,没有看清该题是关于原子的结构而错选C;认为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等于而漏选D.
    解析:原子核中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就没有中子,只有质子,即构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质子,故A正确,B错误;在同一原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C正确,D不正确。
    易错点四:元素
    易错点:
    元素概念的理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不同种元素核电荷数不同,核内质子数也不同。
    【例4】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种原子的统称叫元素
    B.同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质量完全相同
    C.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不同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解析】错因会诊错选A是因为对同种元素与同类元素不能区分;对元素概念的涵义不明确而错选B;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没有想到核外电子不稳定,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变的而错选C.
    易错点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易错点:
    在“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为红色的反应中,很多同学不明白其中的反应过程,误认为是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B.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CO2气体
    C.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好玻璃片后应正放在桌面上
    D.干冰就是二氧化碳
    【解析】错因会诊错选A是因为只从现象,而没有考虑到石蕊变色的本质;因二氧化碳气体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认为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而错选B;错选D是因为只想到二冰就是二氧化碳。
    A错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B错的原因是:认为只有二氧化碳气体能灭火;D只有固体二氧化碳才能叫干冰,液态或气态的二氧化碳都不能叫干冰,所以只能说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C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符合题意。
    易错点六: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中的一种重要物质,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中易对二氧化碳的制法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现对同学们在学习中产生的误区进行剖析。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
    实验室制备气体应从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气体贮存三个方面考虑。
    1.制取气体的原理: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药品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则;①科学性,必须能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所需气体。②反应条件不能太苛刻,反应速度要适中,便于实验室操作,且也比较容易收集。③价格要便宜
    2.制取气体的装置: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所需的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如:(1)药品状态为固-固,且反应需要加热的,可选择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法制取。(2)药品状态为固-液,且反应在常温下进行的,可选择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制取。
    易错点七:化学式与化合价
    易错点:化合价
    化合价是物质构成化学的重点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很多学生在标写化合价、根据化合价求化学式以及求化合物中加点元素化合价时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现对同学们在出现的易错题进行分析,以供同学们学习之用。
    【例6】为了防止传染病疫情发生,必须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地区进行环境消毒,下列有关常用的消毒剂及对应的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Ca2+
    C.过氧化氢(H2O2)中,氧元素为-1价
    D.漂白精有效成份次氯酸钠(NaClO)中,氯元素为-1价
    易错点八:化学实验现象要牢记
    易错点:
    同学们常将描述现象与得出的结论相混淆。在观察现象时往往只考虑变化后的现象,不考虑变化时的现象和变化前的现象,描述现象时往往以结论代替现象。现象是能看到、能感觉到的,而生成的物质是什么,是看不到的。
    【例7】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错因会诊]对现象和结论不能区分乱猜答案而错选B、C、D.
    【解析】“蜡烛燃烧,放热,生成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雾”,这是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若改为“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为实验结论。结论往往由现象推出,二者不可混淆。
    易错点九: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化学方程式不正确就进行计算了,主要是配平时出现的一些错误,避免出错的方法是写好化学方程式后,一定要养成检查的习惯。
    2.相对分子质量总和计算不正确,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没有代入计算。
    3.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直接应用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上,避免出错应牢记化学方程式计算是纯物质的质量计算,因此计算时应根据质量分数和杂质的量求出纯净物的质量,把体积乘以密度换算成质量,才能进行计算。
    4.审题不清、不会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形、计算格式不准确、单位错误等等,避免出错的方法平时加强训练,严格按解题格式进行,要学会审题、学会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看懂图形所表示的含义。
    易错点十: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易错点:
    煤的干馏就是将煤置于隔绝空气的密闭炼焦炉内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中有机物逐渐分解,得到气态的焦炉气、液态的煤焦油和固态的焦炭,挥发性的产物中有许多重要化学品并获得重要应用。石油的分馏就是利用原油液体混合物中各种组分的沸点不同这一性质,使沸点低的先气化,沸点高的后气化,这样经过连续加热和冷凝,可以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蒸馏产物。因此煤的干馏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而石油的分馏属于化学变化。
    【例8】下列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有( )
    A.石油蒸馏
    B.煤干馏
    C.干冰升华
    D.煤燃烧
    【解析】错因会诊对石油蒸馏的实质不明白,从而误认为石油蒸馏是物理变化;错选C是对干冰升华的过程不了解而造成的。
    解析石油蒸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的分离,是物理变化;干冰升华是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吸收热量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是物理变化;煤干馏是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分解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实验题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习方法:
    1、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老师讲授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课本大多数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求得和论证的。通过实验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认真观察和思考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
    因为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只有正确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3、不要袖手旁观。
    实验中要勤于思考、多问、多想分析实验发生的现象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并能解答一些实验问题。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并能根据实验装置图,解答实验所提出的问题。
    解题技巧:
    首先,思考问题的顺序
    1、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2、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
    3、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系。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时,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其次,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4、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最后,实验操作的顺序
    1、连接仪器。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的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2、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3、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例题:在实验室里制氧气时常用氯酸钾作原料,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根据催化剂的含义,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的质量不变,并说明实验程序和主要操作步骤。
    解析:要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前后质量不变,就必须测定两个质量,一个是加到反应器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另一个是反应后剩余固体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加到反应器中的MnO2的质量可以在加入前测得,而反应后的质量,必须从反应后剩余固体中将MnO2分离出来才能测得。因此,整个实验便以如何解决MnO2的分离为实验目的。
    根据学过的知识,MnO2不溶于水,而KCL溶于水,由此可应用溶解过滤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
    (1)用天平称量w1g KCLO3和w2g MnO2,混合均匀,放入大试管中;
    (2)组装成制氧气的装置,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
    (3)待大试管冷却后将剩余固体取出放入一小烧杯中,加水搅拌使KCL溶解;
    (4)取一张滤纸对折后剪去多余部分,称量其质量为w3;
    (5)用该滤纸做成过滤器,过滤(3)制成的液体,全部过滤完后,再用清水洗涤不溶物;
    (6)取下滤纸,小心干燥后称量,滤纸连同滤纸上滤出的不溶物的质量共为w4;
    (7)将滤液蒸干称量其质量为w5;
    (8)将收集到的氧气换算成质量为w6;
    (9)比较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w5+w6=w1,w4-w3=w2,则证明氯酸钾分解前后MnO2的质量没有改变。
    注意:本题是较简单的实验设计,但也需要全面考虑。通过只要证明w4-w3=w2即认为任务完成,但由于没有验证溶质和滤渣的性质,有必要从质量守恒的角度证明滤渣确实为MnO2。事实上可能有误差,即可能是w4-w3。
    九年级化学实验题方法与易错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