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故事5篇600字


    198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两个邮递员汤姆·科尔曼和比尔·施洛特无意中看到一个小孩手里拿着一种能发出绿色亮光的荧光棒。他俩没有像别的成年人一样一笑而过,而是马上开始琢磨了——这玩意看起来很有意思,但能派上什么用场呢?这两个人开始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最后他们抓住了其中的一个好点子——把棒棒糖放在荧光棒的顶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白手起家故事,希望你喜欢。
    白手起家故事1
    整个中国都被快递化了。从北京到上海到深圳,其实,物流大军就像毛细血管,他们的流动和尊严是国家经济体是否健康发展的晴雨表。如果没有王卫,不会有今天的顺丰。这样一家公司,连同它的创始人,外界却知之甚少。当我们谈论起顺丰和王卫的时候,像是在谈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缭绕弥漫在空气中的幽灵。“即使王卫18年绝缘媒体,也并不妨碍顺丰成为中国快递业的孤独求败。”一位同行调侃道。
    他是一个谦逊、谨慎乃至有些悲观主义,且掺杂着一定程度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人。王卫的“谦逊”,相关主管部门的官员应深有体会。行业主管部门通知开会探讨行业问题,没有谁比他更有资格充当“布道者”,但王卫常常以自己不善言辞为由派副手出席。2011年,王卫破天荒接受了《人民日报》专访,但谈及最多的仍旧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坚持从来不“卖身”
    王卫的“谨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物流业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在2009年遭遇历史性低谷,加之在华跨国公司的价格战打压,很多公司亏损、倒闭。“也许最后只有顺丰等少数几家公司可以活下来。”彼时,一位现在已远离快递业的资深人士忧心忡忡地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要中国快递业还有幸存者,顺丰一定身在其中,只要顺丰还活着,中国民营快递业就不会全军覆没——唯独王卫不这样认为。在2008年底的一次内部名为《用生命捍卫价值观》的讲话中,王卫显得颇为悲壮。他说:
    “3年后,顺丰是不是能成为中国民族快速业的骄傲,我们能不能打赢这场与国外对手的保卫战,也许都不重要了。因为,我们要让大家看到的是:在中国的速递行业中,曾经有这样一批人……曾经有一家叫顺丰的民营企业,能从心底让对手感到可怕更可敬!人可以输,但不能输掉尊严!死随时都可以,但要死得有价值!——战死,好过做俘虏。”
    一位业内人士证实说,中国民营快递企业里,不乏嘴上喊坚持民族品牌,一看到国外巨头的收购支票就心软的主儿,“唯一一个坚持从来不卖身,对任何收购企图一向严词拒绝的,只有顺丰”。他指出,如果顺丰肯卖,过去行业内所有的并购案,甚至都不会发生,因为无论UPS还是FedEx抑或海航都明白,没有哪个企业比顺丰更有收购价值。也正因此,王卫的悲壮有其道理,别人做不下去尚可被收购,但顺丰不行
    白手起家故事2
    创业,也就是创立属于自己的业务,不要看现在社会上拥有自己公司的人很多,其实创业的路并不是平坦的,而是历经坎坷的,每失败一次,就等于走向成功一次。很多人创业都是非常困难的,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地成功。
    苹果公司的总裁乔布斯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他就是因为自己的坚持成功的。他十七岁那年上了大学,可是,没过多久,乔布斯便决定退学了,因为他上大学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在乔布斯退学后,他又去上了里德学院的美术字班,学怎样写出漂亮的美术字。乔布斯学会了写san serif和serif字体,他说:“我发现,那样漂亮的美术字实在是妙不可言。”十年之后,第一台Macintosh电脑诞生了。不久,Woz和乔布斯二人在父母的车库里开创了苹果公司。十年之后,这个公司从那两个车库中的穷光蛋发展到了超过四千名雇员,价值超过二十亿的大公司。可在公司成立的第九年,乔布斯被自己开创的公司炒了鱿鱼。从此,乔布斯又不得不创立自己新的路,他与David Pack(惠普创始人之一)和Bob Boyce(英特尔创建者之一)携手共建了NeXT和Pixar公司,后来,Apple分公司收购了NeXT和Pixar,乔布斯最终还是回到了苹果公司直到今天。
    我很敬佩乔布斯,那是因为他的执着与恒心。乔布斯言道:“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希望我们也能像乔布斯一样。积极进取,才能获得最好的成绩。要知道,苹果公司是世界上最好、最大的电脑公司啊!从一个仓库中的两个穷光蛋变成一个价值超过二十亿的、世界顶级的电脑公司,真是个麻烦事儿!向有些人就不语乔布斯一样,整天吊儿郎当的,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士永远不可能成功的。依我看,想要成功,就必须有足够的恒心、大胆的勇气、不怕困难的心,其次才是必须拥有这方面的足够天分,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创业,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果你想要成功,那就请你走这条路——坚持、恒心、勇气、探求……
    白手起家故事3
    做菜要融汇贯通,每个名字的菜肴至少得有两种做法.意思是当遇到比较苛刻的客人来吃饭,而夏天刚好没有刀鱼了怎么办?回绝客人是饭店之大忌,当然得拿出同名字的菜肴来谢鼓客人了.但替代品色香味必须超过正品.生意做多了十么样的客人都可能遇到的.
    对于厨师中途离开这问题,除了特殊情况一般都不会遇到的,在我酒店干的厨师除了能拿到钱以外还能学到更上乘的料理,我一般都不会亏待他们我会安排他们家人一起搬过来安排工作.还别说一个真正的厨师如果觉得金钱比学到的厨艺更重要的话,那至少可以说明他不是个好厨师.在我这的厨师每时每刻都会有西还种想法;就是我还有东西没拿到我不走.要想留住厨师还得自己仔细琢磨啊.
    我的菜单没标价钱是我这独一无二的,这也是近几年才琢磨透的一种手段.当然我没标价是应为我菜馆生意好没人会问这问题.但要知道原因我就透露点把.首先不同的客人是有不同的标准来衡量的有钱人我会收3倍价,一般来的我都是谈生意的我不会手软.
    有的家人请客吃饭来我这我是收1倍价,年轻人好虚荣来我这吃饭我收0.5倍价甚至赔本.原因是各种人来吃饭需要的东西不同,老板要面子我不好意思便宜,这样又觉得老板阔气,酒店也高档.家人请客是喜欢我这才选择我不能亏待他们.同样的价钱我们提供不同的服务,不同的享受.年轻人半价是因为他们还不够有钱,但又虚荣心强的特点,让他们记住我这可多是老板请客的地方有面子,大方.反正顾客要给的我都给了.他们吃完饭后都会有种物有所值的感觉,还能感觉我给了他们十么一样.
    白手起家故事4
    50年代末期的香港,经济处于突飞猛进的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弹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符其实的东方之珠。特殊的社会环境使香港如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样,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香港,一下子变成了寸土尺金的地方。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插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洞察先机的李嘉诚,统率长江先人一步跨入地产界,并成为其中最积极的一支劲旅。
    他将自己的经济发展方针订为: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尽管是小心翼翼,不劲易冒险,但他还是技高一筹地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以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全部投资到房地产经营上。几年以后,由于香港局势的动荡不安,香港的房地产一次一次不由人意地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
    在这个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大动荡中,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他一方面加紧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使之在塑胶工业中独占鳌头;一方面不紧不慢、胸有成竹地用现金、用最低价格收购那些急于将牧业胶手,弃船而去的有识之士的地皮和楼宇。
    李嘉诚充分掌握地产发展的大趋势,被人们赞誉为商业奇才,他总是能够因势利导地变逆境为顺境,既大展拳脚,又稳中求进,为他以后的蓬勃发展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把握香港股市处于牛市巅峰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酱是8400万港元,每股2元,升值1元,即以每股三元的价格开始公开上市发行。在香港股市处于巅峰期时正式挂牌的长江实业,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宠爱。
    白手起家故事5
    2012《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发布,重庆龙湖地产创办人吴亚军,以390.6亿元的财富再次卫冕中国大陆“女首富”。如果从1994年“下海”算起,吴亚军在17年里的财富积累速度相当惊人。然而,这个让许多男人自叹不如的地产“大姐大”,一直刻意保持低调,除非迫不得已,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当然,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并非偶然,财富背后的“财富”更耐人寻味。
    据公开资料显示,吴亚军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同多数同时代的人相似,住在县城一个大院中,10多户家庭共用一个厨房,生活并不富裕,也没有显赫的背景。她的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母亲则是一位裁缝,经常在店里干活到很晚。
    中学时,吴亚军就读于一所重点中学。据她的高中班主任回忆,与很多女孩子不同,吴亚军很听话,很懂事,性格有点像男孩,而她当时的人生梦想是当居里夫人。她的文科成绩一直很优异,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高考填报志愿时,她觉得女孩子缺少逻辑思维,于是放弃了文科,选择理工。
    1980年吴亚军考入于西北工业大学,学的是导航工程专业,对鱼雷控制系统颇有研究。而她的丈夫蔡奎,当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的是通信专业,熟悉导弹制导,以致公司内部有开他们夫妻的玩笑说“一个指得准,一个炸得狠 ”
    20岁大学毕业后,吴亚军被分到重庆前卫仪表厂做技术人员,一干便是4年。直到1988年,市场经济在渐行之中,人们开始有更多选择,吴亚军去了《中国市容报》做记者和编辑。该报主办单位是建设部城建司及重庆市建委。
    也许是在媒体历练过的原因,吴亚军口才甚佳。在龙湖没有向全国扩张时,龙湖公司手册及墙壁上的“警言名句”,几乎皆出自她手。更为关键的是,基于报纸的行业特征,她逐渐熟悉房地产领域,并广泛积攒人脉,为进军地产奠定基础。直到1994年,她借助报社平台,成立了重庆佳辰经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下海”经商,做建材生意。第二年公司的注册资本由200万增至1000万元,其中吴亚军和丈夫蔡奎再出资750万元,报社的股权相对稀释,几年后退出。短短一年时间,吴亚军和蔡奎就能再拿出750万元的真金百银,这部分资金从何而来,未见公开说明。有知情人回忆,蔡奎当时一直在深圳开电脑公司,拼装电脑后倒卖,从中获利颇丰。等吴亚军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两人才一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