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方便大家学习。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
    亲痛仇快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根据众臣之功进行封赏,唯独遗漏了渔阳太守彭宠。当年,彭宠曾派出大队骑兵,帮助光武帝打败王郎,平定河北,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因此,彭宠觉得光武帝做事不公,心里愤愤不平,怒气不息。
    当时渔阳归幽州牧朱浮管辖。朱浮曾向渔阳征收钱粮,但彭宠自以为颇具实力,可以为所欲为,就拒绝了朱浮的要求,并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朱浮为这件事很生气。因此,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没过多久,朱浮就给光武帝写了一封密信,说彭宠对朝廷不满,已经起了反心。光武帝不知真假,就召彭宠进京述职。彭宠吓坏了,怕光武帝会严厉地惩治自己。彭宠的妻子劝他不要去京都,自己割据土地,做一方之主。彭宠耳根很软,竟然听从了妻子的意见,不但拒绝入京朝见,而且出兵两万多人进攻朱浮。
    朱浮写信给彭宠说:“现在国家刚刚安定,开国诸臣都在为国努力工作,而你却自暴自弃,反叛朝廷。你要知道,事情做得再出格,也不要让亲人感到痛心,而让敌人感到高兴。”彭宠看完信后,把信放在一旁,对朱浮的劝告置之不理,依旧对朱浮用兵,很快就占领了蓟城。
    过了一些时候,彭宠自称燕王,成为割据一方之主。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彭宠不得人心,打不过朝廷的军队。汉朝大军终于占领渔阳,彭宠也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果。
    ◎成语释义
    使亲朋好友痛心、反对,使仇人感到高兴。亲:亲人朋友。仇:敌人。
    ◎故事出处
    《后汉书·朱浮传》:“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出处译文
    做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敌对者感到高兴。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
    民不聊生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的家属非常难过,痛不欲生。从此以后,秦军经常带领军队,攻打韩、魏,到处烧杀掠夺。
    后来,秦国攻打魏都大梁没有成功,就把气撒到楚国身上。秦将白起率领大军攻入楚国,将楚顷襄王赶跑,楚地百姓受尽了战争之苦。一年之后,白起大军再次进攻魏都大梁,又没有攻下。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提出与韩、魏两国修好,三国起兵,共同讨伐楚国。
    楚王听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派使臣黄歇到秦国求和。
    黄歇到了秦国后,就写了篇文章,向秦昭王说明:“现在秦国的心腹之患是韩、魏两国,而不是楚国。因为这两国的百姓被您所杀者数也数不过来,活着的也都无以为生,流离失所。韩、魏两国同秦国仇深似海,一定会找机会进行报复。您如果联合韩、魏攻打我们楚国,等于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让他们强大起来。加上大王的军队肯定要借韩、魏两国之道,一旦他们的军队对秦军发动袭击,秦军的失败会很快到来。所以不如我们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韩、魏。这样一来,秦国才能长治久安。”
    秦昭王觉得黄歇的话很对,便把白起召回,暂时停止对楚用兵,并与楚国结成了联盟。
    ◎成语释义
    人民无以为生,没法生活下去。常用来形容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聊:依赖。聊生:赖以维持生活。
    ◎故事出处
    《史记·春申君列传》:“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
    ◎出处译文
    人民没法生活下去,亲族流离失所,流亡后成为别人的奴仆和女奴的,天底下到处都是啊。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3
    釜底游鱼
    东汉时期,大臣张纲敢于仗义执言,以刚直不阿闻名天下。他不但与宦官的不良行为进行斗争,还不畏强权,对外戚梁冀的罪恶予以揭发。梁冀领教了张纲的厉害,对他恨之入骨,决定对他进行残酷报复,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当时,平民张婴指挥了一支起义军,有数万之众,在广陵地区(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一带)与官府对抗,杀戮地方官吏。东汉政府曾经多次派兵镇压,欲扑灭起义火焰,可是由于起义群众作战勇敢,所以起义火焰越烧越旺。
    梁冀见张婴之势如此猛烈,就指使亲信推荐张纲担任广陵太守,想借张婴的刀除掉张纲,也好解决自己的心腹之患。
    张纲到了任所,通过调查研究,才知道张婴等人是由于广陵官员压榨农民太甚,被逼而反,实在情有可原。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只率领很少的人去张婴兵营,在以武力威胁的同时,力陈自己绝不会对起义军横加杀戮,只希望他们归顺朝廷。
    在张纲软硬兼施的压力下,张婴坦诚相告:“我们只是荒野愚人之后,没有途径让朝廷了解我们的苦难,又实在不能忍受贪官污吏的压榨,这才聚众造反,我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活命而已。看看我们的处境,真与游动在锅里的鱼儿一样,活不了多长时间。我们愿意归顺朝廷,从此安分守己。”
    后来,张婴果不食言,真的带领部分军队向官府投降。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身处绝境,面临灭亡的危险。釜:锅。
    ◎故事出处
    《后汉书·张纲传》:“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复相聚偷生,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出处译文
    我们只是荒野愚人之后,没有途径让朝廷了解我们的苦难,又实在不能忍受贪官污吏的压榨,这才聚众造反,我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活命而已。看看我们的处境,真与游动在锅里的鱼儿一样,活不了多长时间。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4
    斩草除根
    春秋时期,有一次卫国与陈国合兵一处,进攻郑国。郑庄公吃了败仗,就向陈桓公提出两国讲和。陈桓公说什么也不答应,他的弟弟陈五父对他说:“与善良的人亲近,与邻国和睦相处,是最宝贵的东西,不可失去。我看郑国既然服软了,就跟他们讲和吧!”
    听了弟弟的话,陈桓公很生气,说:“宋国和卫国国势强盛,我对它们有几分畏惧,恐怕它们为难我;可郑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我去攻打它,它还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命令本国军队继续攻打郑国。
    两年以后,郑国终于强大起来,派遣军队攻打陈国,大获全胜。陈国的邻国眼看陈国吃亏,却不来救助。
    人们纷纷议论,说:“陈国国君真是自找苦吃,他长期做恶事不知改悔,当然会有这个结果。古书有言,做恶事容易,但恶事如同燎原的烈火一样,无法扑灭,最后还会将大祸引到自己头上。
    “周朝的大夫周任讲过这样的道理:作为一个国君,对待恶事应像农夫对待杂草一样,将它们铲除干净,连根拔掉,从而使它们不再生长出来,只有这样做,善事才会渐渐多起来。”
    ◎成语释义
    除祸要除掉祸根,以免留下后患。亦称“剪草除根”。
    ◎故事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出处译文
    作为一个国君,对待恶事应像农夫对待杂草一样,将它们铲除干净,连根拔掉,从而使它们不再生长出来。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5
    心腹之患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消灭了。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