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学习从来无捷径。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熟练的运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上册语文期中知识点总结
    1、文学常识――新闻、消息和通讯
    (1)新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2)消息
    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4)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
    2、以《芦花荡》为例,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②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③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④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2)环境描写
    ①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
    ②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
    (3)《芦花荡》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故事的传奇色彩
    3、以《蜡烛》一文为例,探究文中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举动(动作描写)感知、体会她的内心世界
    4、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为例,体味作者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社戏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社戏》收在小说集《呐喊》中。
    《社戏》是鲁迅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二、字词
    归省(xǐng):回家探望父母。
    倘(tǎng)若:连词,表假设。
    行(háng)辈:辈分。
    惮(dàn):怕。
    絮叨(xùdāo):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的意思。
    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fú)水:游水。
    潺潺(chánchán):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依稀:模模糊糊。
    蕴藻(wēnzǎo):水藻。
    皎洁:明亮洁白。
    撮(cuō):用两三个手指取物,抓取。
    棹(zhào):划船。
    三、课文结构
    全文分成三部分,其中“看戏”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在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从“至于我的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可分四层:
    (1)(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
    (2)(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写小伙伴们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3)(从“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写在赵庄看社戏的情况。
    (4)(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写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到文章结束),写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课外古诗词、第21、22、26、27四课的重点古文和第23、24、28、29四篇一般古文。
    3、文言文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对重点句子要会准确顺畅的翻译;会整体把握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和理解文章的主旨,会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会分析和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重点古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三峡》(郦道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般古文:
    《核舟记》(魏学伊)《大道之行也》《观潮》(周密)《湖心亭看雪》(张岱)
    4、现代文重点要求: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和理解文章的主旨,会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会分析和评价文章的写作特色。会就一些重点文段回答一些重点问题;会结合文段分析句子的含义。会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重点课文:
    《新闻两篇》、《芦花荡》、《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1)新闻知识点。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态度。
    (3)说明文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对象和特征,说明文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语言的特点。5、综合性学习:
    (1)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于战争的名言、格言、成语、诗歌;古今战役;你对战争的评价和看法)。
    (2)让世界充满爱(爱的歌曲;具体情景下的口语交际,主要考语言运用能力)。
    (3)说不尽的桥(桥的成语、俗语、歇后语、诗歌、故事;名桥欣赏等)。
    (4)走上辩论台(主要考察语言运用能力,比如给出正方一个观点,问:假如你是反方,你会怎样辩论)。(5)莲文化的魅力(荷花的别称、诗歌、风俗、用途、传说故事等)。(6)怎样搜集资料(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以及怎样用电脑搜集资料,收集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材料)。6、名著导读,要求:(1)熟记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书至少掌握3个以上经典故事情节。(3)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评价。(4)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复习时间的安排:17周一至19周二。
    1、每天一篇重点古文、一篇一般古文、三首古诗的默写、两篇现代文、一个综合性学习。三、复习措施:
    1、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把好基础知识的过关,主要包括:(1)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和含义。(2)25、30课、课外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
    (3)21、22、23、24、26、27、28、29课重点古文的背诵与默写。2、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结合期末复习资料和单元测试的文段阅读训练,指导学生阅读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落实记叙文、说明文、小说的一些知识点。
    3、利用阅读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经典故事情节、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
    4、适时进行基础知识与重点古文释词译句的测试,督促学生牢固掌握。5、每天的语文作业主要让学生复习古文,结合期末复习资料的练习进行。四、复习资料:
    1、单元测试的文段阅读训练、古文练习。2、期末复习资料
    3、综合性学习:课本P43、P89、P125、P164、P190、P213。4、名著阅读:课本P229、P238、P246。5、2009——2010,2010——2011年的考试试卷五、具体安排12月20日
    《桃花源记》(陶渊明)、《核舟记》(魏学伊)、《新闻两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于战争的名言、格言、成语、诗歌;古今战役;你对战争的评价和看法)。12月22日
    《陋室铭》(刘禹锡)、《大道之行也》、《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让世界充满爱(爱的歌曲;具体情景下的口语交际,主要考察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