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历史选择题的原则有哪些


    高考历史选择题原则有哪些,答题规律是什么,历史选择题有哪些答题小技巧?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历史选择题的原则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历史选择题的原则有哪些
    原则一:从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入手
    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形散神聚”,粗略一看与教材不一样,而实际上考查的却是教材知识;二是“貌合神离”,看起来跟教材差不多,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前一种情况必须要联系教材,不借助教材知识很难得出答案。后一种情况却不能受教材知识的束缚,一旦把教材知识引入,就容易错选。那么,什么情况下该引入教材知识,什么情况下不能受教材知识干扰呢?这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判断。
    原则二:从材料与问题的关系入手
    题干材料提供了多个信息,但设问可能只针对某一个信息,这时就应该特别注意。设问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一样。所以准确判断命题者的问题指向是避免出错的重要前提。
    原则三:从材料与结论的关系入手
    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是解答问题的重要依据。既不能完全不顾材料,无中生有;也不能任意扩展材料,生搬硬套。
    原则四:从选项与选项的关系入手
    正确认识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得出答案。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
    一是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对抗关系等。
    高考历史六类选择题技巧
    1.排序型选择题。
    确定首尾法。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可降低难度;也可以通过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来提高解题效率。
    2.排除型选择题。
    将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得出,即使对其他选项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也能答对。
    3.叙述型选择题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4.说明型选择题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6.评述型选择题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开放型选择题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
    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