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


    学习地理要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
    一二章知识点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 ③距离遥远。
    彗星 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天体系统:总星系 地月系
    太阳系 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 巨 行 星 木星 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 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 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FormatTableID_0#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 耀斑---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 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FormatTableID_1#
    

    备注: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FormatImgID_0#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60度837km/h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
    
#FormatImgID_1#

    自转 → 赤道(平)面
    
#FormatImgID_2#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FormatImgID_3#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FormatImgID_4#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FormatImgID_5#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晨昏线:
    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
    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
    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昼弧<夜弧→昼短夜长,昼弧=夜弧→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每天6点日出,18点日落。
    c.只有在二分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全球各地6点日出,18点日落。
    d.二至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e.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 昼夜交替的时间 24时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④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夜长的计算)
    (2)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①规律:
    A.经度相差3600,地方时相差24小时;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
    B.东早西晚
    C.东加西减
    D.东大西小
    F.同经同时
    ②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15°(东加西减)
    2.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为同一个时区,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就相差1小时。
    ②区时的计算步骤:
    a.求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部分<7.50,取商;余数部分>7.50,取商+1)
    b.求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c.求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的选择,根据“东加西减”原则)
    ?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
    从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FormatImgID_6#

    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那条经线,又称为子夜线,它是前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开始的经线
    

    注意:顺着地球转动,从0点到180?为新的一天,180?到0点为旧的一天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右图)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向。(左右手定则)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FormatTableID_2#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书19页)
    

    ①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简便计算:太阳高度=900-两地的纬度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的划分
    ①我国的传统四季划分:四立
    ②欧美国家的四季划分:二分二至日
    ③气候四季的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
    五带的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
    划分依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FormatTableID_3#
    

    2.分层
    

    #FormatTableID_4#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震波的波速变化: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
    地球的外部圈层
    
#FormatImgID_7#

    大气圈 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水 圈 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分层: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1.受热过程示意图
    
#FormatImgID_8#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选择性 性。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 性。
    散射: 有选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FormatImgID_9#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2.结论:①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根本原因:地球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3.形成过程:
    #FormatTableID_5#
    

    结论:
    

    ①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②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③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④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
    ⑤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
    4.几种现象的解释:(注意结合图)
    ①海陆风
    ②山谷风
    ③城市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三种情况:一力: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FormatImgID_10#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FormatImgID_11#

    二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只在高空中出现。
    #FormatTableID_6#
    

    三力: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这种情况在低空中出现。
    风力大小的判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识记: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力大小。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FormatImgID_1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从图上可知:
    (一)形成:
    (1)气压带
    1.分布规律:共7个气压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2.成因:
    ①热力原因:赤道低气压带(原因:气体受热膨胀上升)
    极地高气压带(原因:气体受冷收缩下沉)
    ②动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2)风带:共6个风带,00-300为信风带;300-600为西风带;
    600-900为极地东风带
    (3)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随太阳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FormatTableID_7#
    

    备注:
    

    总的而言,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的原因在于:北半球海洋与陆地相间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呈条带状分布就在于: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性质比较单一(均匀)。
    亚洲低压形成的原因: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亚洲高压形成的原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气体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补充:
    季风:1.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称为季风。
    2.分布地区 夏季 冬季 成因
    东亚地区 东南风 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南亚地区 西南风 东北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球气候类型:
    #FormatTableID_8#
    

    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温、降水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从地形、洋流、风是否来自海洋(主要大陆东岸考虑风)。如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多,考虑的因素(位于迎风坡、暖流、风来自海洋吹带来丰富水汽);如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少,考虑因素(位于背风坡、寒流)
    
#FormatImgID_13#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别
    

    ⑴从全年降水总量看: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20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毫米~1000毫米。 孟买的雨季月降水量可达600mm,而巴马科却只有250mm。从年降水量来看,孟买大约是巴马科的两倍。
    ⑵从雨季上看: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偏长,为5月~10月,干、湿季明显。
    ⑶从降水过程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
    ⑷从降水的集中程度来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为集中,季节变化大。
    (5)从最少月降水量上看:热带季风气候没有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乔木;热带草原气候可能出现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3)类型: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FormatTableID_10#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北半球)。
    

    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 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 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 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 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 在锋前。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 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
    ②森林的破坏严重
    ?火山爆发等
    全球变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水循环过程
    全球变暖可的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地理应该提高的四种能力
    一、进一步深化统整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阶复习时,应重点复习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知识之间内在联系。针对复习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多换角度思考,多借助几个载体来整合知识,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速度。如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线索进行知识串联;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等。还要注意知识归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命题的图像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课本中图的变形或创新。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区域地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判读不同类型的地图应有所侧重
    如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判读曲线图,应先看清纵坐标和横坐标的含义,再认清各种图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后去读图、析图。注意利用曲线图的连续性,向两边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说明各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去解决问题。又如分析统计图表时,要按下面步骤进行:一读图名、图例,二读坐标、数据,三读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问题分析作答。
    (三)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审题、答题的能力
    审题具有一定的程序。
    (1)注意试题的数量和分数的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要确实弄清楚每道题的题意,搞清楚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要求,因为考试要求可能与自己习惯的答题要求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按题意和要求去回答。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搞清楚设问与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从题干、设问和图表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间关系的判断,互相论证或排除错误判断。更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否则就可能造成误答或答不全。
    (3)对于有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更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凭“想当然”作答。要将考题与平时做过的题目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细枝末节”上的区别。如有,把这些“区别”看出来,就可避免失误。
    在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地调动和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综合分析,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针对不同的题型,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试题基本上是两种类型,即选择题和综合题。对选择题来说,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试题往往要求以果推因,有时则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综合题的解答时要有整体性思维,因为综合题的设计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思路,去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即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方面入手,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综合分析,提出发展方向或解决措施。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第二阶段复习做题时要多联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规律,在思考、总结、深化上多下功夫。每做一道题,不能只满足于知道答案,还应总结出解决这类题型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还要研究高考试题答案,要知道这个答案的来龙去脉,这样你就对做高考题有一种感觉,包括获取和解读有效的地理信息以及答题规范的感觉,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应考能力。
    地理主观题20条答题技巧
    1.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经纬度位置高低中纬热带、温带、寒带
    (2)海陆位置
    (3)相对位置:相邻地区(国家、经济发达区);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4)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5)半球位置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1)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地形)
    (2)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大、小)
    (3)地势特征(东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以什么地形为主即可。
    4.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1)等高线的分布
    (2)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放射状即山地,中间高、四周低)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2)云贵高原:崎岖不平,地无三里平
    (3)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4)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5)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8)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易错整理】高中地理流水地貌的重难点
    7.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8.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
    (1)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9.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
    (2)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4)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10.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1)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2)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11.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
    12.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2)降水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3)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13.海洋性气候特征
    (1)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2)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14.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15.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16.风力的影响因素
    (1)气压梯度力大小
    (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
    (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17.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汛期(凌汛)
    (6)水能资源: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7)航运价值
    18.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和支流形状;
    (7)有无湖泊沟通
    1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
    (4)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2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2)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高一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