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日子_为什么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
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为什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日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春节相关内容推荐↓↓↓
2022春节大扫除是哪天开始的
春节剪窗花的由来和寓意
2022年春节在几月几日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春节意义
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一年不赶 ,赶三十晚:...............这些话说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和理论关系的更新。
人们说,有海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 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呢 就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泊的人们,过春节是一定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的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势力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个团结的节日。彼此之间说一句“恭喜发财”,说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都高兴。总之,春节使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的盛大节日。
为什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日子
华夏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文化体系的根基,都锚定在天文和历法之上。不仅春节,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是和天文历法有关的。最直观的来说,年,岁,季,时,节,气,候,这些字都是历法术语。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节气,季节,气候等等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就是这么来的。
年,岁,载,都是指一年的意思,也就是岁名。这几个岁名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叫法,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元旦,冬至,岁节,年节,在历史上,也曾经是指同一天。
中国人认为,人只是天地的一部分。天人同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些思想,都是基于“人是天地的一部分”这个事实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应该怎么生活,中国人认为,应该法天则地才行。
过年又是咋回事呢。因为天地这个大系统,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了一周,接下来就要开始运行下一圈。为什么要说万象更新,一元复始,辞旧迎新呢,因为旧的一周运行结束了,新的一周运行即将开始。人要法天则地,那么就要跟着天地运动的节律一起,结束旧的周期,开始新的周期。天要换新天,人间要万象更新,人也要顺应天道换新颜。
四时,就是天地的阴阳。春是少阳,夏是老阳,秋是少阴,冬是老阴。少阳主生。所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棵树,一年能长多粗,取决于春天的生发。一个人,一年中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春天所生之志。在天地这个大系统里面,人作为它的一部分,跟一棵树本质上差不多。
人如果逆了四时的阴阳,就会诸事不顺。如果顺应了四时的阴阳,则会大吉大利。人合天地之阴阳,便能蓄养一身的正气,正气足,那么在春天的时候,志向就会勃发,一年下来,才能有大成就。
所谓的运气,在我们的文化中,实际上并不是指或然性的概率,运者,天地之运化。气者,一气之周流。它不是一种随机或然性的东西,它是一种确然的规律。一个人只要法天则地,合于阴阳术数,好运气,只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倒霉的事,也都会离自己很远。
好运气,吉利,亨通,趋福避祸,都不是靠乞求而来的,也不是靠蒙来的。一个正气足的人,幸福多,是可能性比较大的。一个正气不足的人,祸殃多,则是可能性比较大的。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特点,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天文和历法的事实,亘古不变,那么从这个确定性的基础出发,后面很多事,也是可以推知出确定性结果的。
我们的文化,是从天文和历法这个亘古不变的确定性事实出发,用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其他文化,则不然,他们是从生活出发,去寻找确定性。那么必然的,他们就要从无锚无绪的生活中,推导出来一个假设的妖怪,来作为他们文化的锚定,所以他们的节日,都是和妖怪有关,而不是和天地运动的节律相关联。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怪力乱神的东西毫无兴趣,因为我们的第一步,就是站了确定性之上开始出发的。我们有天,不需要再自己给自己发明一堆拟人虚妄的妖怪。只有天厌之人,丧失了天地这个确定性的人,才需要一个想象中的鬼神把自己从无锚的纷乱中打捞出来。
过年,从文化层面上来说,是两重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敬天事天,一方面是为了治人治事。这里面,又有很多的祭祀礼仪和民俗,比如给老天爷烧香,这是祭天敬天。比如给祖宗烧香,这是祭祖。比如亲朋间的拜年,这是自古以来传下来的致福礼仪。比如,放鞭炮,比如贴春联,很久以前,还要点红灯笼和红蜡烛,全是大红的颜色,红色为阳,这都是为了升振天地阳气用的。因为这时候,阳气刚萌发,还很弱,人为的提振一下,就可以起到扶阳扶正的效果。
至于过年是为了赶跑年兽一说,那个是民间杜撰的民俗小故事,并不是过年的真正所在。认真的说,只是一种无稽之谈。
旧的一个周期结束了,如果过去的这个周期,生活不顺利,那么希望下一个周期,生活会变得更美好一些。如果上一个周期,生活的很顺利,那么希望下一个周期,生活可以变得更上一层楼。这才是中国人过年,最大的意义。它代表着希望和梦想。当然,更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美满。
人们常说,天人合一境界多么高,好像常人难以企及。其实,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处处都是天人合一的场景。比如过年就是,那一刻,地球围绕太阳转,掀起了新的一章。人们守岁,就是为了在天地相交,新的一个天地大周期刚开始的时候,以自己一身阴阳,与天地阴阳,相合相交。这就是守岁的意义:天人相接。
从过年这个事出发,几乎可以把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里面,最根基的东西,都刨根问底出来。有的人,尽管每年都在过年,可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过年,即便他不知道为什么过年,他只要过年了,那么他一样可以应合天地之正气。处在这样的文化里,几千年的传统下来,很多事情,都已经深入骨髓了。
为什么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
01
团圆饭篇
在过去,年味首先是由物质享受构成的。只有在春节,你才能享受到平时穿不到的新衣服;也只有在春节,你才能吃上期盼已久的、平日里不常吃到的大餐。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过年,是人们在一年漫长的困顿之后,为数不多的奢侈时刻
现在,吃顿年夜饭,为了方便去外面包席,大鱼大肉满汉全席,稀罕物平常也都吃的到,那些肉却也是也来也没味道了。
吃完有的会去KTV唱歌,或是各自回家。
02
交流篇
以前,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聊一年来的趣事,感觉特别温馨。
现在,一家人坐成一圈,却各自玩着自己的手机,少了些交流。
03
穿新衣篇
以前,一年一次的春节新衣,是多少小孩子梦寐以求的期待,就眼盼着过年了,能换上一套漂亮的新衣服
如今的小朋友,打开柜子都是崭新的衣服和鞋子,不需要等到过年,吵着妈妈买新衣服等到大年三十再穿了。
04
玩具篇
以前,过年的时候,小伙伴们最得意的玩具,就是各式各样的鞭炮,人手一盒的擦炮或者小礼花,都开心的不亦乐乎。
如今,童真的玩具,好玩的鞭炮被手机、平板、电视这些取代了,小孩子连微信、qq都有了,最大的聚会就是一起玩游戏了。
05
春晚篇
以前,小时候守着电视等春晚一起守岁,一大家子一看就是一晚上,一乐就是一个年。
如今,娱乐方式千万种,唱歌电玩打牌数不尽,即便春晚节目组再努力出来的晚会,也成了年度最大的吐槽会。
05
走亲戚篇
以前,小时候最喜欢的走亲戚,人多热闹,觉得特别好玩。
现在,联系变得容易了,有了微信,随时随能通过朋友圈,家庭群了解到彼此的情况。过年聚到一起,也就没有之前的亲切感了。
06
感受不到仪式感了
之所以感到年味淡了,还因为春节的仪式感再也没有过去那样强烈了。
过去,除了物质的丰盛让春节不同于往常,各种有讲究的仪式也让过年成了一年中最隆重的时候。自腊月八日至正月十五闹元宵节,每个日子都有特定的寓意和仪式,祭灶王、扫扬尘、洗疚疾、占卜、年夜饭、守岁、祭祖、拜年、送穷鬼、开业……
但这些仪式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反而显得十分累赘。过去必要的仪式现在已经淡化了。
春节仪式的消失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春节仪式本身就是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不可能要求现在主要在城里生活的人还去坚持和传统农业相关的一些风俗。
但如果你在农村过年,你可能觉得年味退散的没那么快。
当春节仪式进入城市空间,就必然要接受政府的规划。那些在村庄得以实现的民俗活动,到城市中就被压缩了。比如“禁鞭”。
如果说,节日与非节日的物质生活差别越来越小,让年味变淡;那么作为春节强烈特征之一的仪式的消失,意味着你更加感觉不到年味。
07
家庭的巨变
春节回家团聚,晚辈给长辈祈福,希望长辈健康长寿;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帮助晚辈安全度岁。除夕守岁,家人团聚,共度长夜,在这样的特殊时刻,年味在家庭范围内产生。
可是近几十年,中国的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家庭取代了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疏离。
以家庭为单位的春节活动越来越少,年味自然也就淡了。
年过的就是个热闹,当家庭往小规模发展,过去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场景在定居各地的小家庭中难以复现。
不过,还是珍惜这为数不多的年味时刻吧。短暂假期结束后,我们将再一次离开家乡,在未来的一整年里,在异国他乡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的时候,在被论文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我们会想念起年味,想念起父母,想念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