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习方法利用细节
细节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资料对于我们的历史课堂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学习方法利用细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挖掘历史细节,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历史有丰富多彩的事件、人物,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所以历史应该是形象生动的。但由于中学历史教材囿于篇幅,由于我们今天学生所学历史的精心提炼等原因,历史变味了:历史人物的出现往往是"闪现式"的,形象干瘪;历史情节如"剃光了肉的排骨",啃不出什么味来,根本没有什么曲折生动、耐人寻味可言。要将言简意赅编写的历史传授给信息丰富、见多识广的当代学生,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得能够拓展教材,能挖掘历史的真实情景,对组成历史的人物、情节、场景等作一些合理的细节补充,由此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感悟历史的真谛。
有魅力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历史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的课堂。对历史人物可以补充一些人物活动的细节,特写历史人物,以此让人物性格鲜明、平易近人。比如,对俾斯麦这个人物,我们就可以用他大学期间,曾与同学作过27次角斗这一个简单的事例,将俾斯麦这个"铁血宰相"的鲜明性格凸现出来。此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特写来让历史人物更加接近现实:如在上《西安事变》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引用对张学良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的这段材料:"不,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出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外交干涉。"通过这段细节描写,学生不仅能比较深地体悟到张学良当时的矛盾和痛苦——作为军人他必须服从命令,作为中国人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面临侵略。由此也能让学生能正确地评价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这一行为,能更好地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无须教师过多的说教了。历史也由此变得更加有人情味。
二、利用历史细节吸引学生,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讲的课是一种追求、一种再创造,也是一种艺术。我追求的是什么呢?首先是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动机和渴望。"初中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背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谈历史课的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情感陶冶,我觉得都是空的。
假如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像教科书中描述的那样索然无味,谁还会喜欢历史?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就是让事实说话。初中历史课更应该多讲史实,因为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为此我在备课时力争每节课设计一到两个亮点,尤其注意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经典的细节资料,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教科书中只说圣西门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他的思想后被马克思扬弃了。补充材料时,学生的眼神、神态反映出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听课是很投入的。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补充一两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创造一两个出彩之处,日积月累,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喜欢你的历史课。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自然就有效率。
三、用细节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古今中外历史经历多次改革,这是政治史的重要内容,既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又与当今改革开放的形势相吻合。平时讲改革,更多地侧重于通过内容来分析改革对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但备课时总感觉改革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照本宣科,学生不易理解。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通过一些细节资料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即明治维新的内容时我补充了两段细节资料:"日本政府派岩仓使团出国考察:出动了49名高官,占了政府高官的50%,动用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上百卷的欧美考察报告"。"1874年-1890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12.1%,同时期的英国为1.7%,美国为5.2%,法国为2.1%,德国为3.5%,日本在短短的2019年的时间内,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200年左右时间才完成的资产阶级现代化的进程。"教师设问:(1)第一段材料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一项内容?(2)第二段材料主要突出了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的什么特点?(3)这两段材料是什么关系?(4)依据两段材料,你觉得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什么启迪?教师依据这些细节材料设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很有针对性;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符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论;这些细化了的数据使教师的分析说理更具说服力。久而久之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高一历史学习方法利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