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也是教育的主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1 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抑制学生的独立思维和独立感受,将直接造成学生创造力和学习兴趣的损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求异。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段落概况、中心思想总结以及问题回答等多个方面,不应强求一致,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差异化思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闪现创新性思维的亮点。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2 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崔峦曾经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充满乐趣、情趣、活力,小学语文教学尤其应当如此。在教学中决不能模式化的千篇一律,而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更加生动和形象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可采取表演、对话、体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语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对发现探究和发现环节更加重视。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环节,给每名学生更加充足的思考时间。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独立见解要给予鼓励,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给予肯定。
3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思维的连动性。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所有创造性劳动均已创造性想象作为开头。”想象是创新的开始,也是思维发展的翅膀。
在学生进行情景课文阅读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头脑中想象课文总的图画,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也具有重要帮助。
例如在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引导学生思考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冬夜中的感受,让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同学们能够怎么做?通过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和提升学生跳跃思维能力,并将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发挥更大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一
(一)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拥有很多人类发明创新的食物。比如世界奇迹“万里长城”、现代的信息设备等等,通过教材学生都可以了解世界创新的事物。教材中还有一些名人的创新事迹,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创新启发,学会运用多角度看问题。
另外,教材中还有很多拥有创新精神的人,爱迪生的发明、地动仪的发明等,这些人的坚持不懈才能够给后人带来巨大的福音。经过教材内容的多角度熏陶,能够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知识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创新。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就有了继续钻研下去的动力,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设立一些新颖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达到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结合,进行创新教学
在语文课堂中,蕴含着大量的创新元素,教师应该主动挖掘其中的有利因素,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传授的形式,同学们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语言表达也是相对受限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当然离不开教师和同学们课下的互动。只有教师和学生多进行互动交流,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
比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语文书籍阅读、轮流办语文板报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这些实际的语文活动,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有利于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和教材有关的音频,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
比如在学习寓言故事的时候,教师大多对学生进行口头的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然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通过音频导入教材内容,让同学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里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绎角色,进行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表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直接影响到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老师要学会把握教材上的整体结构和教学思想,采用创新的形式展示教材中的内容。比如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背诵,学生就会感觉课堂缺少趣味。教师可以利用课前问题导入的方式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另外,除了口头背诵的方式,教师还可以采取黑板默写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印象来板书,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
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求异的观点应该加以引导,不能强迫学生都按自己的思路发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有自己思维的亮点。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称象”一课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方法,有的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官员下船一个个称重,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些都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碰撞出的火花,是走向创新的一个契机。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二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培养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学习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
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
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指导学生设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
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五、注重情境的开放性
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展开想象,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三
一、在新课程下,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传统方式,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以知识为内容,以灌输为方法。这种教学,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我觉得让学生们质疑,可以增强学生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
在教学当中,教师是直接实施教学影响学生的人,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新思想,迫在眉睫。“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
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在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个同学提出:“我们帮凡卡想想办法救救他吧!”这个问题提得好,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大胆提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偷老板的鞋和钱逃跑,有的说把老板和老板娘打死,有的说到法庭去告发老板和老板娘……在这些设想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憎恨资本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一串过程。”叶先生还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尤其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活动,学生就可以受益终生。”因此,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以外,还要根据课型和具体课文的特点作出不同的选择;即使同一类型的课、同一性质的课文也不一定强求运用完全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把方法作为直接目的传授给学生。
方法,是用来运用的,而不是死的教条。有灵活的方法,才有活生生的教学;也只有活生生的教学,才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认为:“为得到最好的效果,必须鼓励创造性的环境成为儿童整个生活的背景。”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优化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和创造力的形成。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拘谨的心态,创造一种宽容、民主、愉悦、奋发向上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充实、完善,增强应变驾驭知识的能力。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就最关键的因素而言,主要指各种教学手段、交往方式、传播媒体以及民主氛围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课堂教学环境最为缺乏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民主的氛围。而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活动还处于一种不自觉的阶段,并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更多的是出于好奇和情感所至来影响学习的具体行为。
所以,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学习环境的营造,特别注意情感氛围的营造。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会发挥他们的学习创造性。
四、全面开展语文实践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可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
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课内是课外的依托和凭借,课外是课内的补充和发展。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形成能力。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根本目标。只有这样,实施创新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