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出努力的方向。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数学其实和语文英语一样,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四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知识点
    有趣的算式
    探索与发现(-)(有趣的算式)
    知识点:
    第一组算式:积的位数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1,积的位和最低位都是1,中间的数字为因数的位数,两边的数字相同并依次减1。(此为回文数)
    第二组算式:积都由1、4、2、8、5、7几个数字组成,而且前后排列的顺序不变,只需要确定末位数字就可以算出积(如果能直接推算出首位数字则更好)
    第三组算式:积的个位都是1,首位都是9;积的位数正好是两个因数位数之和;积的每一位都是由9、8、0、1组成,只要在首位补9,倒数第二位补0就可以了,只有一个8和一个1。
    第四组算式: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重现组成一个的四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再次相减······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最后得到数字4176。
    小学数学四年级知识点
    乘法分配律
    探索与发现(一)(乘法分配律)
    知识点:
    1、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用字母表示数:(a+b)×c=a×c+b×c或(a-b)×c=a×c-b×c
    补充知识点:
    1、 式子的特点: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 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总结:文为大家整理和分享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知识点:乘法分配律,怎么样,大家对知识点数学乘法分配律了解了多少呢?
    四年级数学复习方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更牢固的掌握。
    2.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知识领域的角度回顾梳理知识,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总复习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二、主要内容及教学建议
    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9、鸡兔同笼
    三、重难点突破
    共分六大块内容进行复习,具体如下:
    一、 四则运算与运算定律
    突破建议:
    1.关注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起知识系统。
    “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关系”后继学习小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对这一知识进行整体梳理,突出运算间的关系和运算的意义:加法是基础,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除法又是乘法的逆运算等关系。
    2.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对小学生而言,知识的复习更多不是纯数学形式的梳理,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来达到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明晰。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知识的应用,在“用”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内化知识。
    3.突出自主整理,培养学生知识梳理的能力。
    在回顾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尽量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或完成任务,然后再通过交流比较,逐步完善,从而加强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二、小数的意义、性质与小数加减法
    突破建议:
    1.注意迁移类推的方法的应用。
    从整数到小数,是数系的一次扩展,整数和小数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教学时,要突出数系的扩展与整数学习方法的迁移。此外,小数又有自己不同于整数的特点,教学时也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巩固所学知识。
    2.注重基本训练,关注错误资源,强化基本技能。
    这一部分小数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的计算和性质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强化基本技能。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发现错误,则引导学生寻找错在哪里,分析原因,及时改正。
    3.重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加以解答。同时,教师要多加关注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过程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