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的探究,进行课前预习是合理的抢跑!


    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的探究
    “磨刀不误砍柴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课前预习。以学定教,教学活动应以学为主,学先于教,课前预习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每一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学,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多年的教学探索,深刻体会到:学生要做好教师的向导,而不应只做教师的随从。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启示下,学生通过预习,然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更高,这才是有生命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
    课前预习,对语文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环节。然而,实际情况是预习让许多学生无所适从,只是读一两遍课文,多读几遍就没有兴趣;或是老师提出要求,就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并无顾及全文,更别说领会其思想,体会其词句的优美。学生学得被动,读得无味,没留下痕迹的预习毫无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预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完成预习要求,养成预习习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区分情况
    课前预习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个明确的预习目标,围绕目标和要求去开展预习工作。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年段特点、单元教材的进度等制订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不同学段的预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主要以读书、识字、写字为主;到了三四年级除了识字、写字,还要加上理解词句、阅读理解等;到了高年级如果还以中低年级的标准,就没有预习的意义了,这其实是个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有些学困生就可以适当降低一些标准,但一定要抓住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有目的地开展预习。一些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些要求,对他们更有帮助与启发。
    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大部分学生及家长都认为预习就是看书,不把它当作一回事。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要如何预习,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提出预习要求,这样,预习才是有效的预习。课文预习一般都是围绕“识字”“写字”“阅读”展开,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步走”:一读,就是要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解课文大意。要做到这点,就要将课文生字词读正确,可以利用工具书。中高年级的“读”应做到反复读,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二画,课前预习时,把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不理解的词句,用符号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弄清画出字、词的读音及注释,并将注释标注在书上,便于理解,加深印象。三查,这里的查除了查字典和词典外,还可以查阅课外资料,搜集整理本课的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常见的有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便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像学习古诗,《孔子拜师》《草船借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文章,搜集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会对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会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也会有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四写,课文要求抄写必须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可以摘抄下来,抄写的过程可能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及记忆,领会作者的精神内涵。中低年级许多有关季节的诗歌都可以通过抄写加深记忆,为写作做好积累。五想,能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可以带着课后的练习题进行阅读,当看到文中有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或者写下来。这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也就更容易心领神会了。语文的基础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想要预习有成果,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地安排预习方法,切不可盲目地预习,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这样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三、质疑问难,循序渐进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有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收获才最大。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需要发扬质疑的精神,动脑思考,以巩固和获取新知识。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查找资料,或请教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真正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学习习惯,学方有所得。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运用循序渐进预习法进行预习时,可以分为几个步骤:(1)通读课文。看新课题目,想问题,之后初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不理解之处。(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会自己思考问题,提出问题。(3)结合课后练习和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查找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发现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问题。(4)将课文读熟,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会。一般情况下,文章经过这样反复、用心地阅读,学生对文本会有自己独特、深刻的见解和感悟,对进一步的听讲有很大的帮助。
    课前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终身受益。教师要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探索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进行课前预习,是合理的抢跑!
    初中历史教材容量大,知识面宽,对学生的论证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假期进行预习,是提高成绩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课前预习的好处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有利于课堂的学习。
    首先,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水平。由于预习扫除了新课中的障碍,听课时就感到轻松,有可能把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问题上。
    其次,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做笔记的水平。由于预习时阅读了课文,所以老师讲的内容,黑板上的板书,书本上的内容,心里一清二楚。做课堂笔记时就可只着重记下课文上所没有的或者自已不理解、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强调的有关内容。做到听得主动、学得也主动。有的中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满足于做“录音机”式的笔记,这不仅无益于独立思考,影响课上听课,也无助于课后的复习,实不可取。可以说,课前预习是把学生从盲目做笔记中“解放”出来的好办法。
    再次,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已独立阅读课本的新课文或老师发下的新教材,有时要查阅字典或参考书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有时还要写笔记提纲或记下弄不懂的问题,以便带回学校上课时搞清楚。这种学习方法如能长期坚持,就能不断提高自已的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自学能力,它将受益终生。
    

    二、学生在预习中应做好的几点
    1、预习时要注意看教材每课开头的引言,看本节课的小标题主要讲个问题,制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有意识地培养我们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每课的篇首都有一段简短引言,每节课有几个小标题就是主要讲几个问题,且语言概括、精炼。上课前应该精读,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当学完课文内容后,再回首详细理解该段引言与每节课的问题,我们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课文,试着学会繁中求简,详中求略。我们的历史书面语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也一定会有提高。
    2、预习教材的文献资料,培养自己的史料阅读和材料处理能力
    现行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初中学生实际,适当地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份量,采取了在一段史实的旁边设置一则史料,或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叙述中穿插一段史料的方式。
    近年历史中考大量引入教材之外的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而教材原始材料的引入,无疑为培养我们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奠定良好基础。因而我们在预习历史的过程中不能熟视无睹、轻意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主动地学习史料——读懂史料——理解史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入正文部分之中。
    3、预习要利用好材料图表,培养自己的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图表数量增多了,有原始照片图、后人画图、表格图、地图等。这些图表简洁明快,但功能各异,我们在预习时应该学会看图学史、看图说话、看图复述正文部分相关的史实,可以以此来培养自己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
    4、预习教材后的练习题,培养我们理解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本后的一些练习题虽是一个较低层次的训练,但其作用不可小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层次能力的积累是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和载体。
    这些练习题有的再现本节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的是针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设疑。通过练习,有助于我们把握知识重点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