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小编在此整理了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壹
    第一单元 除法
    2 判断商的位数:
    ①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字≥除数,商的位数跟被除数相同;
    如864÷4=(商是3位数),312÷3=(商是3位数)
    ②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字<除数时,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如246÷6=(商是2位数) 。
    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则添0,分为两种情况:
    注意:商中间、末尾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不能随便少去!
    4 计算时我们要养成先估算,再计算,最后再验算的好习惯。
    除法的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不必算出准确的结果,而是把一些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然后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就叫做估算。
    除法估算举例:312÷3≈300÷3=100
    除法的验算:
    能除尽: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5 辨析容易混淆的文字题:
    例:①甲是176,乙是甲的6倍,乙是多少?(“的”字左边的“甲”已知时,用“乘法”)
    乙:176×6
    ②甲是1584,是乙的6倍,乙是多少?(“的”字左边的“乙”未知时,用“除法”)
    乙:1584÷6
    6 乘除法混合运算法则:
    ①算式里只有乘除法,要依次计算。
    ②一个数连续除以另外两个数,相当于除以那两个数的乘积。
    例如:200÷2÷4=200÷(2×4)。
    2
    第二单元 图形的运动
    1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 对称轴:
    对折后能使两边重合的线叫做对称轴。
    3 轴对称图形特点:
    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沿对称轴将它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
    4 轴对称图形的有:
    角、五角星、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和正多边形等都是轴对称图形等.
    5 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条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6 既不是轴对称图形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有:
    不等边三角形,非等腰梯形等.
    7 平移:
    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图形经过平移,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
    8 平移的特征:
    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9 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初步认识:
    ①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②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平移)现象。
    ③妈妈用拖布擦地,是(平移)现象。
    ④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旋转)现象。
    10 镜子内外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
    3
    第三单元 乘法
    1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 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直接用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然后在乘积末尾加0即可。
    例如:23×50=? 先用23×5=115,再在115后面添0,得到23×50=1150。
    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43×54=?
    5 估算: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不必算出准确的结果,而是把一些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然后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就叫做估算。估算时,横式要写“≈”(约等号),答句中要加上“大约”。
    如: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乘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乘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6 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7 笔算乘法:
    先把第一个乘数同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8 相关公式:
    乘数×乘因数=积
    积÷乘数=另一个乘数
    9 运算顺序:
    先乘除,再算加减;
    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10 乘法计算规律: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例如:23×4=92,若23这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4扩大10倍,则积也扩大10倍,为920。
    4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1 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
    千克:称一般物品的质量或称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用kg表示;
    克: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用g表示;
    吨:称很重的或大型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2 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质量,或者为物体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小朋友的体重 30千克
    一本书重50克
    一头大象重12吨
    一个书包重12千克
    一个西瓜重5千克
    一个苹果重200克
    一袋大米的重为50千克
    一张纸重1克
    注意: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称较重物品用吨作单位。
    3 千克、克、吨之间关系: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吨可记作“t”,千克可记作“kg”,克可以记作“g”。
    公式可以记作1kg=1000g ,1t=1000kg。
    4 换算方法:
    把千克换算成克,就是在克数末尾添上3个0;
    8千克=8×1000=8000克
    3千克120克=3×1000+120=3120克
    把克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克数末尾去掉3个0。
    21000克=21÷1000=21千克
    4123克=4千克123克
    把吨换算成千克,就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13吨=13×1000=13000千克
    8吨60千克=8×1000+60=8060千克
    把千克换算成吨,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14000千克=14000÷1000=14吨
    15600千克=15吨600千克
    5 几种常见的称量工具:
    天平、台秤、电子称
    6 简单计算时需要注意:
    ① 认真读题,仔细审题;
    ② 在计算一般算式时,得数的末尾也应该写出单位名称,但不打括号。
    例:32千克×4=128千克;
    ③ 应用题在算式中要在得数后加括号,填上单位名称。
    例:一筐苹果重5千克,8箱苹果重多少千克?
    5×8=40(千克)
    5
    第五单元 面积
    1、面积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2、认识面积单位:
    平方米 (m²) 平方分米(dm²) 平方厘米(cm²)
    3、面积单位的换算
    1平方千米=1000000 平方米
    1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 毫米
    1平方公倾=10000 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平方公倾
    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4、测量与比较
    ①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②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③ 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A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④ 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⑤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5、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求长:长=长方形面积÷宽
    已知周长求长:
    长=长方形周长÷2-宽
    求宽:宽=长方形面积÷长
    已知周长求宽:
    宽=长方形周长÷2-长
    5、正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求边长:边长=正方形面积÷边长
    已知周长求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4
    6
    第六单元 认识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占的份数作分子。
    认识几分之一: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认识几分之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2、比较大小的方法:
    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3、分数加、减法:
    ①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7
    第七单元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1、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可以通过写“正”字或者画条形图的方式。
    2、信息应用:
    可以通过数据统计得到哪个选项得票最多或最少,从而决定该怎样选择。还可以知道任意两个选项的得票数量差。
    如何进行三年级的数学教学?
    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对于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他们只对讲故事、做游戏这些内容感兴趣,教师必须设法把干瘪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容易接受,而且要不断变换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才会更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听话的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开展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生动语言,调节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相反,老师总是总结的方法,学生听得太多,投下去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