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重要知识点总结


    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重要知识点
    《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本曲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试简要分析其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2)全诗仅28个字,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它出色的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3、全曲中暗指题中“秋”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4、“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马瘦,实际上是暗喻人消瘦,表达了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
    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两幅画面是否矛盾?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吗?
    (1)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画面。(2)句描写了悲凉肃杀的场面。两者不矛盾,将哀景与乐景入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愁绪。
    6、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例1: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例2: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动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7、本诗抒情的基调是:凄凉愁苦。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8、诗中直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愁苦的情绪。
    七年级语文考试知识点
    1.字词
    惊惶(huáng):惊慌,恐惧。
    苛(kē)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jiǎo):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hān)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2.内容结构
    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一开头就点出“30里高”,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第二部分(第2-32段),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体,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化又可以分为四层。
    第1层(第2一ll段),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写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第2层(第12—22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写到半山腰,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露宿,表现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精神。
    第3层(第23—30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红军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4层(第31—32段),在山顶休息以后,从山顶写到山下,记述了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营地的喜悦。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