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有关改革的知识点


    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有关改革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有关改革的知识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1)经济: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农奴制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农奴反抗越来越多;
    (3)思想: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赫尔岑等);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社会矛盾尖锐化—直接原因;
    (5)个人:亚历山大二世的决心和借鉴历史推行渐进的措施;
    (6)国际背景: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目的
    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措施
    (1)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①政治:废除农奴制,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
    ②经济:通过高价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③组织:建立村社管理农民(赎金和赋税的缴纳等)。
    (2)政治体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3)司法制度:废除等级审判制,建立公开陪审制
    性质
    是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进步性
    地位:使俄国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作用: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金,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俄国的近代化(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思想)。
    局限性:
    (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赎金高);
    (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土地少而贫瘠)
    高中历史有关改革的知识2
    日本的明治维新
    背景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政治上,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日本沦为半殖民地。
    (2)武装倒幕成功;
    (3)明治政府建立;
    目的
    (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
    (2)根本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措施及作用
    (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设立新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藩置县: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②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本,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③制定1889年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①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②改革地税。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③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政府扶植私人企业;培养本国人才。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3)文化上“文明开化”,变革文化和社会风俗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派遣留学生,社会生活习俗“西化”。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4)军事上建立新军队
    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现代化军工企业;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
    效忠天皇(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性质
    是天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影响
    进步性:
    (1)对内
    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完成了工业革命,迈入强国行列。
    ②政治: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巩固了天皇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对外: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成功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
    (2)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3)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4)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日本近代化的表现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化的历程)
    经济上: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历程)
    文化上:文明开化(西学东渐的历程)
    军事上:建立了现代化军队
    高中历史有关改革的知识3
    戊戌变法
    背景
    (1)必要性: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涌现张謇等实业家)。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
    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主张
    (1)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进行竞争;
    (2)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3)文化-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过
    (1)兴起: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2)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3)发展: 创办报纸:《中外纪闻》、《时务报》。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4)高潮: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
    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及作用
    (政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制:①改订律例,②裁撤冗员,③澄清吏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颁布新法:①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②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颁布新法: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③准许设立报馆、学会,④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颁布新法:①精练陆军,改习洋操,②添置船舰,扩建海军团。改革旧制: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影响
    积极: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目的
    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结果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取消新政,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3)国际环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意义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粱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共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特点
    (1)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2)力量弱小的维新派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
    (3)光绪皇帝的变法带有宫廷政变争夺的色彩。
    (4)内容全面,但未涉及“行宪法,开国会”等主张 。
    性质
    使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