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的必修知识点总结


    正向思考的力量,胜过一个负面思想的力量数百倍,那会降低我们某种程度的忧虑。而忧愁像婴儿一样,会慢慢被养大的。记住:别带着忧愁入睡,想想明早天边的彩虹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三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1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高三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2
    热学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通过单分子油膜实验、隧道扫描显微镜观察碳原子的分布等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我们又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等实验知道了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1)演示实验:
    ①长玻璃管内,分别注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②U形管两臂内盛有一定量的水(不注满水),将右管上端用橡皮塞堵住,左管继续注入水,右管水面上的空气被压缩。
    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气体、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钢铁这样坚固的固体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有人用两万标准大气压的压强压缩钢筒内的油,发现油可以透过筒壁溢出。
    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不但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否则分子便不能运动了。
    (2)一方面分子间有空隙,另一方面,固体、液体内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形状或固定的体积,这两方面的事实,使我们推理得出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吸引力。
    分子之间还存在着斥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压缩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压缩也是很困难的;用力压缩固体(或液体、气体)时,物体内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这些事实都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表现。
    运用反证法推理,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着引力,分子之间又存在着空隙,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说明必然还有斥力存在着。
    高三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3
    1、原子的核式结构
    (1)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原子核的大小: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米,原子核的半径大约为10-14米~10-15米.
    2、玻尔理论有三个要点:
    (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旋转,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2)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2-E1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沿不同圆形轨道运动.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而电子的可能轨道是分立的.
    在玻尔模型中,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各状态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的能量值叫做能级。
    3、原子核的组成核力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将核子稳固地束缚在一起的力叫核力,这是一种很强的力,而且是短程力,只能在2.0X10-15的距离内起作用,所以只有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
    4、原子核的衰变
    (1)天然放射现象:有些元素自发地放射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现
    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2)放射性元素放射的射线有三种:、射线、射线,
    这三种射线可以用磁场和电场加以区别,
    (3)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或粒子后,衰变成新的原子核,原子核的这种变化称为衰变.
    衰变规律:衰变中的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
    (4)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不同的,但对于确定的放射性元素,其半衰期是确定的.它由原子核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跟元素的化学状态、温度、压强等因素无关.
    (5)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互称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