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能力,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1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2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3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4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5
    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P8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6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