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五篇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1
    鸦片战争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的第一课.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前两个问题是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开始,扩大和结束;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斗争.
    思想目标: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我们的教训,使学生树立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理想和目标.
    能力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通过对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
    教学难点:运用史实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阅读—共析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通过由浅入深的思考,逐步理解和剖析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按照鸦片战争的发生原因,发展进程,结果及影响理清知识线索,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处理史料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侧重点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1,本节是中国近代史的起始课,首先向学生讲明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发展概貌;
    2,指导学生概括引言的知识线索.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状况如何
    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发展状况如何
    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是否会发动战争
    你怎样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指图简述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
    结合史实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军事等四个方面比较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认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解决1,2题.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要求学生简单理解出超和入超的概念.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危害: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通过上一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分析出禁烟的原因;简单分析禁烟措施;通过原因和措施的分析,理解禁烟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加深对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的认识.
    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帮助学生全面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而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
    鸦片战争的经过
    指导学生读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理清英军的侵略路线和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线索.
    课堂小结:1,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思考,具体从战前力量对比,战争中双方的准备,两国制度的优劣入手比较.
    2,学生论述本节要点
    布置作业:鸦片战争的原因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2
    人教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和团运动》,它选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册第二章第八节,是该节的第一节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3
    解放战争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A、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洗刷百年屈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以后新中国历史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基础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1》模块八个专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其中1、4个学习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貌。后三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历史内容。解放战争就是一个划分界限。
    B、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引出近代
    中国的发展史。
    2、《课程标准》的解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重点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知道重庆谈判的内容及意义;
    B、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
    C、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A、播发影片,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史实的了解;
    B、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共和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前夕的态度和做法;
    C、设置问题探究和对照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中共所作的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的努力,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
    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B、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走向失败的必然结果,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4、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解放战争在初中的学习中就已经接触过,了解的也比较多。所以在高中的接学环节中,战争过程简单概述,就一些细节问题和考试经常涉及到的知识,多花费时间去讲解,注重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力求把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练习法教学,集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等方法为一体。其基本程序为:
    1、幻灯片打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带着着问题自学第一目内容,然后教师请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2、幻灯片展示材料,让学生课堂讨论、探讨研究、归纳要点,教师点拔释疑、归纳升华;
    3、练习法:幻灯片打出表格,让学生填表,以及完成课堂作业,复习巩固,消化知识。
    选择此法的原因是:A、适应教材内容较为理性的特点;B、适应高中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强的特点。C、以问题导学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以练习法能使学生加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历史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只是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思维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观察思考历史问题并提出观点的方法。本节课学法指导如下:(1)比较法:比较解放战争前夕,中共和国民党不同态度和所采取的不同做法。(2)练习法:通过课堂和课后练习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4)通过学法指导,既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2005年4月29日,--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连战提到:“当年走得不容易,现在回来也不容易。”为何他说当初走得不容易?为什么连战说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现实与历史紧密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也许通过学习,大家会对“胡连会”有更新更深的理解。
    (二)讲授新课
    一、内战爆发的背景
    这一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1.蒋介石三次电邀-到重庆谈判的原因有哪些?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同意赴重庆同国民党-举行谈判?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
    这一目先出示解放战争的四个阶段,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和有效阅读):
    1.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人民解放军采用什么战术?
    2.三大战役分别是指什么?战果如何?
    3.中共为何要与国民党进行北平和谈?结果怎么样?
    4.解放战争的结果如何?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提出问题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1.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有哪些?
    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对其意义作一个小结:
    国内:迎来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思想: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六、效果预估
    (1)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了基础知识,并使知识结构化。
    (2)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能把教师的宏观指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互动。
    (4)能使学生把握一些学习历史知识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5)本节课的处理打破了教材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根据学案做好预习工作。估计一部分没有预习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4
    美国1787年宪法说课稿
    说课人:---
    [课题说明]
    本课课题来源于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七的第二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治国之道。而这种机制的建立则源于1787年宪法。
    1787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将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它不仅为美国200年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宪法出台的背景
    知道:1787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
    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2)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结合1787宪法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了解美国联邦制的结构特点。
    2.对比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在权利结构、有无君主、总统与首相的产生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采用探讨式,探讨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运用比较法、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去研究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787年宪法所蕴涵的大量民主因素都是与美国人民、民主派人士的斗争分不开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为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要辨证全面地分析1787年宪法,要认识其局限性。
    (三)教 学 重难点分析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如何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这会涉及独立之初美利坚合众国复杂交错的矛盾斗争和阶级关系,因此需要大量的材料和教师的总括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
    突破方案:“为什么要制约权力?”---自由
    怎样来制约权力?----理论来源
    现实是否接受?-----平衡各方利益
    2、比较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政治常识比较匮乏,讲解时要深入浅出
    突破方案:“北美可以说是英国的儿子”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二、教法的运用及依据
    (一)依据
    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是挺感兴趣的,特别是高一的学生,感性的思维要多于理性的思维。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教师课前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搜集相关课件制作资料(美国“白宫”、“国会”、“联邦法院”的外观图片等),力争再现历史,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情境诱思法、问题诱思法和角色扮演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自由女神像
    2、学生活动:为年轻的美国看病,开药房
    3、师生共同学习:美国开国者们的方案
    引用史料,教师站在各方立场上提出问题,请学生根据书本来回答并理解。
    引导学生列表来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阅读“从邦联到联邦”的内容,概括联邦制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客观的评价1787年宪法
    5、小结巩固(课堂练习)
    6、作业布置
    四、板书设计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
    1.经济问题
    2.债务问题
    3.国家安全问题
    4.劳动人民的反抗问题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
    1.联邦制的确立
    2.“三权分立”原则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从“邦联”到“联邦”
    1.进步性
    2.局限性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5
    第一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使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 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 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修改意见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导入新课: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导入。
    【自主学习】
    知识点1: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931年和19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及其失败表明,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胜利。
    (3)理论基础: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做出了重要贡献,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继承批判,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批判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及诸多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借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乌托邦”思想)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并没有什么改善,甚至更加困苦。这使得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的美好,于是各种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勾勒未来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迫切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形成诸多的社会主义流派,如被恩格斯“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德意志的魏特林主义。
    知识点2:伟大的友谊
    1、 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小城特里尔。年幼的马克思过着清苦的生活,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在柏林大学期间,参加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并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给《莱茵报》撰稿,后成为该报主编。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他更深入地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进一步看清了统治者的丑恶面目。1843年他来到巴黎,巴黎时期的生活是马克思一生的转折点。他深入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并保持密切的联系。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中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了共产主义者。
    2、 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恩格斯出生于德国巴门市的工厂主家庭。被迫弃学从商的他,一边工作一边勤奋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1842年,他来到英国的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利用空闲时间和工人交往,密切注视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通过革命实践,恩格斯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3、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用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等。
    4、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革命友谊的建立。1842年,恩格斯在科隆《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1844年,两人在巴黎第二次会面,他们充分交流了思想,在一切理论领域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见。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第三次会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共同研究,共同写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知识点3: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由。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原则和新组织结构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其党的纲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
    其次,《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基本任务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科学的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伟大历史使命。
    【重难点阐释】
    1、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前提和阶级基础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愈加明显地显露出来。从1825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为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2)阶级基础: 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尤其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并且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如: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起义中甚至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英国的宪章运动则是工人阶级在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性的独立-;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从一开始就做到了英法工人运动结束时才做到的事情,即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同时,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中间广泛流传,也反映了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的密切关系。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斗争的实践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内容:
    ①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主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②科学的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壮大的历史,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总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意义:
    ①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 使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合作探究】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误会,对欧洲来说,马克思主义诞生是早产儿。”试结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认识,评议这一观点。
    【课堂练习】
    见学案“典型例题”
    【课堂小结】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客观条件 经济:
    阶级:
    主观条件 理论:
    实践:
    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作业布置
    见学案“巩固练习”
    高一历史教师说课稿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