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哪些


    想知道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一
    1.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灵活掌握,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教材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比如,逻辑性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还有总结性学习,即学生通过若干个例子提出一般规律;推理性学习,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不同学习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才能创新课堂教法。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教师的教学活动教给学生知识文化,同时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人的成长和学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潜在影响和指导着智力活动的取向,属于情商的范畴。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互动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教育的非智力因素。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满足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中学数学教学急需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民主的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师生顺畅交流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可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培养。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能够促使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学习是教学的主渠道,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巩固。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用创新的眼光学习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二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一是要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要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超文本”。
    (二)活动情景的创设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景的超内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作了如下尝试第一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景。第二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在进行练习、总结等反馈活动时,可组织学生把答案写在胶片上,用投影的形式来交流。
    (三)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落千丈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的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在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 。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三
    一、注重情感动力的培养,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具备有意义的学习状态,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把新旧知识加以联系,这种联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就不能积极、主动的发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我认为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学习和探求的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操场上试着画学校校园平面图(简笔画),根据学生的作品问:“我们的校园只有一张纸大吗?”(不是),“哪你们是怎样想的昵?”。然后阐述比例尺在设计图纸和绘画等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通过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如教学通分时,先让学生比较1/3和2/3的大小,然后有意让学生比较1/3和1/4的大小时“卡壳”,制造悬念,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欲状态下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二、注重学生的认识结构,搞好复习,作好铺垫
    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看,任何新的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基础之上生长起来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在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作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而知新是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比如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在黑板上写出8.4÷0.7=?,让学生试着计算。
    学生开始很有信心,通过讨论还是无法解决,这时教师别开话题,引导学生复习除数、被除数都是整十的整数除法(90÷30)的算理,(同时缩小10倍后商不变),从而发现小数除以小数时也可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解决。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新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策略四
    一、增加直观演示,减少空洞说教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为主,抽象空洞的说教难以唤起学生的思维共鸣,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图片、实物、投影、演示乃至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巧设情境、缩短时空跨度,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我在教相遇问题应用题“小军和小红同时从家里相对走向学校,小军每分钟走50米,小红每分钟走60米。经过5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时,我让每位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学具,两只手分别握着“小军”和“小红”,老师提出要求:“听口令后同时按要求走,走时每位同学口中喊口令,5分钟后停止,并且不要动。”学生按要求演示,演示完,老师问:“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两人5分钟所走路程的和。”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讨论解法。通过老师和学生直观形象的演示,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在有趣的演示中感悟并掌握了两家相距的路程就是两人所走路程之和的知识点。
    二、增加实践操作,减少理论灌注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如果老师一味追求理论化,直接把书上的概念、规则等灌注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当,我认为数学是“做”出来的,这里的“做”就是教师要把抽象化的事物具体化,把抽象的知识寓生动活泼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他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他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
    例如:为了证明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我先让学生先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剪刀把它剪下来,然后让学生沿对角线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把两个三角形比一比,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得出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我接着说:“你能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试试看。”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拼出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我逐一把学生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追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从你刚才所做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结论。这只是一节练习课中的小高潮,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这样的发现是积极主动而有效的发现,是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