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必考知识点


    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常识领域扩充,请求也提高了许多。关于许多高中生,常常这科上去了,那科又下来了,某次测验有科不及格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我们好好的安排我们的学习方法,使我们能够面对各科目的挑战,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必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必考知识点1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必考知识点2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同步练习题】
    1.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相对应的大陆东岸的自然带是()
    A.亚寒带针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思路解析: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大陆的东岸,与之相对应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C
    2.下列地区中,具有“山下有花山上雪”“一月居然四季全”气候特征的是()
    A.阴山地区B.祁连山地区C.雪峰山地区D.横断山地区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垂直差异。题中“山下有花山上雪”“一月居然四季全”反映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气候特征。选项中四个地区都是我国山地地区,而以横断山地区垂直地带性最为显著。
    答案:D
    3.地表景观沿纬度变化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不规律的地域分异
    思路解析: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也就是在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变化主要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而全球热量分布大致就是从赤道到两极递减。
    答案:A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必考知识点3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生态问题: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建设、道路铺设等,开挖地表,排弃土石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产生风沙。
    (2)污染问题: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煤矸石等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5.环境保护和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等;
    ②调整产业结构,如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③三废的治理。废渣:回收再利用;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废水:沉淀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