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藏高考加分项目及高考复习方法


    网上报名时采集的照顾对象包括: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2西藏高考加分项目及高考复习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2022西藏高考加分总体情况
    有符合第49条、50条、51条政策加分的考生,可在其高考卷面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49条至51条加分可以累加;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49.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其高考卷面总分基础上加分投档。加分项目每个考生只能享受一项。
    (1)烈士子女,加10分;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伍军人加10分;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加10分;
    (3)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归国藏胞、归国藏胞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加10分;
    (4)边境县所属边境乡镇农牧民子女,加10分;
    (5)执行汉族录取分数线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
    (6)在区内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不含地(市)所在地县及乡镇基层单位)工作十年以上,现仍在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正式教师、农牧科技人员、医务工作者或从以上岗位退休的正式职工子女,加10分;
    (7)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夏尔巴人,加10分。
    50.进藏干部、职工在藏工作每满一年(截止时间为当年7月31日),其子女报考普通高校加1分投档。父母双方在藏工作,以工龄较长一方为准,加分最高不超过30分。
    在西藏民族大学、驻内地办事处(格尔木办事处除外)工作时间不计入加分。
    51.自治区级先进双联户家庭中参加次年高考的考生,加10分。
    凡符合以上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必须经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自治区、地(市)、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高中阶段学校还须按有关规定公示到考生所在班级。未经公示的考生及其加分项目、分值不得计入投档成绩并使用。
    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高校不安排分省招生计划的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专项计划等招生项目。
    52.生源不足时,报考农业、牧业、林业、水利、水文、地矿等艰苦行业的考生降低20分投档,录取与否由招生学校审查决定。
    53.参加全国统考录取并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考生,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应予以优先录取或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1)予以优先录取
    ①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军人的子女;
    ②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
    ③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
    ④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军人的子女;
    ⑤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军人的子女;
    ⑥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空勤军人的子女;
    ⑦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军人的子女;
    ⑧在航天和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军人的子女。
    (2)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①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参加全国统考录取并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
    ②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
    (3)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8〕2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参照军人有关优待政策执行。
    高考加分政策的作用
    高考的加分政策是经过有关方面认真研究权衡,并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完善的,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其好处在于:对于对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考生的降分录取照顾是符合国家民族政策的,而对优秀学生的加分照顾则是符合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鼓励拔尖人才这一原则的,因此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不容质疑。
    高考复习方法与技巧
    1.旧错屡犯,成绩难提高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不少同学没有从错题中总结经验,没有找出犯错的根本原因,而是一味认为自己没有记住。其实,有些错误的产生是因为错误思维造成的。
    解决办法:分析错题、追根求源,反思错题、塞翁失马。
    2.不注意知识系统化
    不把知识系统化,是复习效益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没有系统,就难有头绪,各知识间就彼此孤立,各部分内容复习到什么火候,哪些地方过关了,哪些地方还是薄弱环节,心中无数。
    解决办法:第一轮复习完后,应在各知识点梳理的基础上,找出各知识点间和方法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简洁的归纳,不仅可梳理这一部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今后做那些有难度的题目提供一种可行的解题思路。
    梳理知识、形成线索,串联线索、结成网络。
    3.据个人喜好下工夫
    许多考生学科发展不平衡,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或者对感兴趣的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格外用功,成绩突飞猛进。但是对不喜欢的科目漠不关心,成绩无法提高,学科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解决办法:这是高考,要的是结果,过程有时候必须痛苦!要提高总分,在弱势学科或平时不太感兴趣的学科上多下工夫,就更实在,更明智。由于效果的激励,对它的兴趣也逐步提高,只要持之以恒,现状会得到改观。
    优势学科、稳步提高,弱势学科、强行入轨。
    4.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有的考生在高考复习中,不可谓不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就是因为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解决办法:首先要明确看书和做题的三重境界。
    看书的第一重境界是“记”,就是记住书上所讲的概念、定理、公式,明白有关知识的意义。第二重境界是“联”,就是将现在所学习的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整理知识组成系统。第三重境界就是“用”,就是所学的知识用到解题中,只有会用的才算真正的掌握。
    解题的第一重境界是“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前问题。第二重境界是“思”,就是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解题经验和方法。第三重境界是“归”,就是获得的知识经验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回归到书本上去。
    如果提升到第三重境界练习,看书时多想应用,设想应用这些知识的情形,并辅之配套练习,做题时多想课本,建立习题与书本知识的联系,这样就获得了学习的真经。
    5.患得患失,考前心态失衡
    高考临近,有些考生精神过度紧张,甚至病倒。
    解决办法:考前要防止两个极端的做法,一是彻底放松,破坏了长期形成的生物钟,会适得其反。另一个就是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导致考前过度疲劳,临考时打不起精神。建议考生,休息调整是必要的,但必须是微调,特别要把兴奋状态逐步调整到上午9:00-11:30,下午3:00-5:00。考前要注意合理饮食,进考场后就要信心百倍,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慌张。另外,进入考场适度紧张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激情的产生,千万不能因此而引起不必要的慌张。
    调整心态、保持平衡,放松心情、缓解疲劳,合理饮居,亦张亦弛。
    6.不注重抓学科体系重点
    有些同学希望各个学科、各个知识点面面俱到地学,最终的结果却是样样都想抓,样样抓不牢。
    解决办法:当基础知识和方法复习一轮以后,我们应该抓住重点来学。这里的重点,一方面要注意重点学科的学习,差的学科上升空间大,应予以重视,促进学科间平衡。另一方面,要理清学科内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力争触类旁通,形成能力。再一方面,各个知识板块中的重点内容,要能够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有所把握,高质高量地练几道,不贪多,只求精,精益求精。还有,对重要的方法也要作为复习重点,争取以少胜多,举一反三。
    合理取舍,深化重点、追踪热点、有的放矢。
    7.学习计划不合理
    有些同学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摸摸这个,碰碰那个,或者完全从兴趣出发,或者干脆将学习任务堆积起来,一直拖到不得不完成为止,但这时新的任务又来了,无所适从!
    解决办法:复习计划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是阶段性计划,即对一个时间段的学习的大体安排。其二是短期计划,常常可以理解为周计划,考生可以非常具体地设定自己的时间安排,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制定好后,严格执行,不轻易改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是即时性计划,即通常说的日计划,它是对现实时间的安排,完全控制一天的时间,知道自己相当短的时间内要做哪些事情,回头一看,应觉得今天很充实,效率很高。
    分段计划、科学有序,保证落实,严格执行。
    8.喜欢钻偏难怪题
    许多同学认为攻坚阶段,就是需要大量偏、难、怪的题目才能显示水平,才能拿下高考中的“压轴题”。
    解决办法:只有牢固掌握常规思维,常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即使是尖子生,花费很多的时间钻研偏、难、怪题也不是一个好现象。
    重视双基、淡化偏怪,针对训练,重点专练。
    9.不善于总结归纳
    这种症状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题海战术导致的后果。拼命做题,认为做多了,接触的面广了,题型见得多了,方法总会练到的。题海茫茫,能做完吗?效率太低,效益太差。
    解决办法:复习中,我们应该总结归纳知识系统;也要总结归纳存在问题,形成错题档案;又要归纳解题方法,如归纳某些问题的共同解题思路,并总结某种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和某个经典问题多种解题途径;并要归纳不同知识内在联系和相近知识的本质区别,把知识学透,把方法用活。
    由表及里,总结得失、总结方法、举一反三。
    10.题目做得越多越好
    许多同学漫无目的做题,做得麻木了,效果也就差了。有时,基本的东西还模棱两可,没有过关,经过大量做题后,巩固了或默认了某种不正确的认识,反而有害无益。
    解决办法:只有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深刻理解了,做题才是有效的。要多做些基础题,但基础题一定要强调落实,动笔写出,特别要注意规范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