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传统七夕节送什么礼物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传统七夕节送什么礼物比较好,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传统七夕节送什么礼物
送香囊
香囊自古有之,在古代又称做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礼记·内则》中有记载:“子事父母,左右佩用;。。。缨,以适父母舅姑。”意思大抵是,先秦时期的年轻男女见到父母和其他长辈,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尊重。后来渐渐演变成男女之间在七夕节时,互送的礼物。原因就是香囊是随身佩戴的,送给女孩子,就仿佛自己陪在她的身边,这是古人最开始的浪漫。而且香囊上,往往会有一些有寓意的图画,可能是自己的模样,或者自然景致,都是表达男人对女子的倾慕之情。也有诗句描述互送香囊的场景:“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以送香囊表达自己对女子最真挚的感情,而且香囊中放写草药,对身体也有好处,是为关切之意,这一传统一直流行到明清时期。
送同心结
同心结,最早是在北宋时期流行的礼物,男人在七夕节送女孩子同心结,意为“永结同在《少年游》中有这样一段:“合卺杯深,少年相睹欢情切,罗带盘金缕,好把同心结。”人们对成亲后夫妻的美好希冀,渐渐转换成了实体的礼物。同心结是不能轻易送人的,古代男子一旦将同心结送给对方,就是此生唯你,不娶他人之意,表示自己对她感情的纯真。同心结如何做成,古人也有记载:“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在《甄擐传》里,也有过描述送同心结的情节,在七夕节那天,雍正为了表示对甄擐的宠爱,便送给了甄擐同心结,而其他妃嫔是没有得到的,这份礼物里饱含的爱意,足以见得。
送梳子
古人在七夕节送梳子,是最普遍的一种情景。梳子本身就代表白头偕老,此志不渝之深意,是不会轻易送人的。而且女子在嫁人之前,娘家都会为女子梳头发,古代流行这样的说法: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梳子表达爱情幸福,婚姻美满,不仅有男子对女子的倾慕,还有家人的祝福。因此七夕节男子送女子梳子,就是想和她长相厮守。甚至在某些古代的爱情故事中,也经常有男子送女子梳子,视为私定终身之意。
送相思红豆
红豆,在古代常称相思豆,从名字上也能感受到,这小小的红豆里,蕴含着无尽的思念。但是这相思豆,最早并非是传递男女情意的物件,而是表达友人不舍的象征: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赠与好友的一首绝句,红豆象征着对友人无尽的思念。后来人们觉得相思
豆外表通红,就像爱情-样热情,便渐渐也有了代表情意绵绵之意。一般来说,男子在七夕节送女子相思豆,除了表示自己的真情实意,引申含义就是“我想你了,你知道吗”?有一首诗就是以红豆表达相思之情: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送戒指
戒指虽小,在古代女子心中地位却极高,不同于当代的是,在古代,女子未成亲之前,是不能戴任何戒指的,因此也可以表示,如果女子愿意接受你送的戒指,也就是说明对你有情。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之前,七夕节的男女流行互送戒指,不光男人送女子,女子通常也要还礼,以示接受之意。
而唐代之后,渐渐演变成了只是男子送女子的习惯。古诗有云: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这一双银,指的就是男子送女子的戒指,是用来表达情意最佳的礼物。
送玉佩
玉佩从古至今,都是象征君子温文儒雅的意思。七夕节男子送女子玉佩,既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女子的爱意,又显得自己不太冒失,多为读书人送给意中人的小物件。《古释笺》中有记载: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女子成亲之前,身上是系着罗缨的,也就是彩色的丝带。而男子所送的玉佩若是被女子所接受,代表郎有情,妾有意,假如真的成亲之后,以玉佩和罗缨相配,视为“结璃”,也是代表男女婚事的一种象征。
异地恋怎么过七夕
交流方面
虽然异地恋不能在一起过七夕,可是甜蜜的情话是不能少的。男方应该记住七夕的日期,然后在早上第一时间给女朋友打电话,说些贴心的话,安慰女朋友的心情。
让人身临其境
如果异地隔得比较远,无法赶到恋人身边过节,可以在七夕节这天精心打扮一番,然后用手机拍摄自己美照或者视频发给对方。
经济方面
男方可以在七夕这一天用经济方面的形式来表达对女朋友的爱意,比如发一定数额的祝福红包给对方,或者直接把卡号告诉对方,让对方拿去消费买礼物。
约定方面
虽然七夕那一天不能在一起游玩过节,但是彼此可以约定好其他的日期约会,或者选择大家都有假期的时候,一起出去旅游,一样能感受到感情的甜蜜。
异地距离不远的情况
如果两个人工作生活的地方离得不是很远,可以自己开车或者坐其他交通工具去跟对方见面,不过一定要提前跟对方打招呼,以免对方请不到假,无法陪伴自己。
对未来的规划
异地恋不光是对恋情发展的一种考验,还会让彼此没有安全感。如果关系确定了,可以考虑到恋人的城市去生活和工作,因为以后结婚生孩子了,也不可能长期分居两地。
七夕起源是什么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