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一二的知识点总结


    学习高中地理,如果你对地图不熟悉,甚至不会看地图,那就有点难办了。因此,高中学习地理一定要会用地图、用好地图。把知识还原到各种情境中去,才能更好地掌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一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必修一二的知识点总结1
    名词解释
    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
    2.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
    3.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P2
    4.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P2
    5.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
    6.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P4
    7.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P6
    9.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P10
    11.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P10
    12.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P10
    13.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P10
    14.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P10
    15.大气窗口: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成为大气窗口p10
    16.热惯量:热惯量是物体阻碍其自身热量变化的物理量,它在研究地物尤其是土壤时特别重要。P15
    17.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是指物体反射满足反射定律。P16
    18.漫反射:如果入射电磁波长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直到h与λ同数量级这是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电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电磁辐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P16
    19.反向反射:实际地物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烈,这种现象称为方向反射。它是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结合。P16
    20.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ρ=Eρ/E。这个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下整个电磁波长的反射率。P16
    21.光谱反射率:实际上由于物体的固有的物理特性,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选择的反射,因此定义光谱反射率为ρλ=Eρλ/Eλp16
    22.反射波谱: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P17
    23.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是某物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成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P17
    24.时间效应:地物光谱特性一般随季节时间变化,称为时间效应。P18
    25.空间效应:处于不同地理区域的同种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谱效应,称为空间效应。P18
    26.地物波谱特性:地物波谱也成为地物光谱。地物波谱特性是指各种地物各自所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p21
    27.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通称为遥感平台。按照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以范围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P24
    28.地面遥感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米一下。P24
    29.航空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m以上,100km以下,用于资源调查、空中侦察,摄影测量平台。P24
    30.航天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脚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240km以上的航天飞机和卫星等。其中高度的GMS所代表的静止卫星。P24
    高二地理必修一二的知识点总结2
    1、地震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地壳活跃地带
    2、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1)泥石流:定义: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类型:
    ①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
    ②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
    (3)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②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③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④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泥石流分布地区: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以西:呈带状或片状;以东:呈零星分布
    (5)滑坡
    ①定义: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②我国滑坡的分布:
    空间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
    时间分布:6-8月
    高二地理必修一二的知识点总结3
    1.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_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_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3.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