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归纳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下面给大家带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如何学好中国古代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1)含义:又叫封邦建国,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①核心特点: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表现、内容和影响。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
    (2)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内容
    ①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③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④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4)影响
    ①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世。
    ②消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5.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工及其作用。
    (1)职责分工: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2)作用:各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和配合,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也使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6.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特点和作用。
    (1)职权: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7.宋、元三省六部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1)演变
    ①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②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2)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8.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历程
    ①西周:世卿世禄制;标准:血缘世袭。
    ②战国—汉初:军功爵制度;标准:军功。
    ③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标准:德才。
    ④东汉末年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标准:门第。
    ⑤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代:科举制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考试成绩。
    (2)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把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④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⑤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9.简述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影响。
    (1)历程
    ①监察——对官员的监督: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北宋设通判;明清时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②谏议——给皇帝提意见:隋唐时期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评价
    ①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②但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0.简述汉武帝集权的背景、集权措施和作用。
    (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11.简述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1)背景:宋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
    ①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
    ③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影响
    ①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
    12.简述明代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影响。
    (1)背景: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措施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后设立殿阁大学士。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13.军机处的设立者、设立目的、职权特点、影响。
    (1)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2)时间:雍正时期。
    (3)职权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4)影响:军机处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14.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且皇位世袭。
    (2)人治高于法治。
    (3)政权与神权相结合,儒家经典是其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4)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5.分析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总之,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返回目录>>>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过程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较终以助力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先进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县长由朝廷(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府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行省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助力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监察机构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废丞相: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的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设内阁:丞相废除后,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择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a、皇权失去了约束和监督,使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b、少有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c、必然导致官僚机构得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返回目录>>>
    ● 如何学好中国古代史
    1.掌握一条朝代更替主线
    教科书是按照中国朝代的更替而编写的,是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要牢牢把握这条主线,分清前后顺序,切忌复习到考前都不知道哪个朝代在前,哪个朝代在后,这是学习历史的最大忌讳,因为历史学是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实证性学科。只有在熟悉朝代更替和时间起止的基础上,才能对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脉络和框架。
    2.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概况
    如果想做到对中国古代史有一个宏观把握,就必须从某个朝代的社会历史概况做起,也就是说对某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几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比如:要掌握唐朝的社会历史概况,在政治上,盛世局面的出现、完善科举制、合并州县等,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等,在思想文化、科技、建筑及雕版印刷等,这几年加大了对思想文化、科技的考查,尤其是秦汉、隋唐、宋元的科技成就是考查的重点。在民族关系方面,要重点掌握与匈奴的关系及和战政策,考查重点是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中外关系方面,要掌握与东亚、西亚等国的交往。
    3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但是要特别注意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北方民族迁入中原,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的关键因素。隋唐时期又是中国大一统时期。对于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能够从整体上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4.重点掌握几个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有几个基础知识主线贯穿其中,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政治制度中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的土地制度、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的民族融合、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等,思想文化方面的“四大发明”及儒家思想的演变等,这些都是历年中考或会考的考查重点。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