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第二单元)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
    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略)
    ②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
    第二、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兼并或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四、新时代的劳动者
    就业:
    ①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
    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解决途径
    3、劳动者的权利:
    ①维护劳动者权利的意义: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②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③劳动者权利的维护——维权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途径:法律。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五、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储蓄机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
    3、利息:
    ①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4、存款储蓄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5、商业银行:
    ①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②组成: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④其它业务:债券买卖和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⑤作用:“纽带”、“依据”、“监管”
    六、股票、债券和保险
    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
    ③意义: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④性质:所有权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姑息或分享红利等。
    2、债券——稳健的投资
    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性质:债务证书
    ③类型: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3、保险——规避风险
    ①含义: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②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三单元)
    一、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五、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
    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作用: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六、依法纳税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即逃税)、欠税、抗税、骗税
    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
    政治成绩应该怎么提高
    政治课前预习
    用10分钟时间通读教材,用笔标画出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并结合导学案画出重难点。如果对自己有信心,那么就应该做一些课后练习题。不会做也没关系,因为老师没有讲。
    政治课时听课
    认真听老师讲课,紧跟老师步伐;认真记笔记不要开小差。重点听自己预习不会的内容。重点听老师上课讲的公共重点,如:定义等;而且要重点听自己预习不会的内容。
    政治课后复习
    温故而知新,其实就是把昨天的知识拿到今天来学;昨天是那些知识,今天还是那些知识,政治是一门以记忆为主的学科,只有经常复习知识点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如何学好政治
    课前预习,预留问题
    政治的条条框框很多,如果不提前预习,上课可能会觉得学的很吃力。提前预习一遍,上课就会轻松很多,预习也可以让我们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听课。
    上课认真,抓住重点
    上课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课内容,讲课重点。积极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没听懂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请求老师帮忙解答。
    课后复习,检验效果
    课后复习,课后做题,是检验自己的听课效果,检验自己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程度。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每月一次的自我检测,对于失误的地方及时找出原因,尽快改正。
    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现在很多人学习政治的一个弊端就是,只看答案,不自己思考。对于政治,一定要自己思考考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考,举一反三。
    死记硬背,原则理论
    这里所说的死记硬背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要死记硬背,而是对一些理论和原,平时做题用到的硬性知识点做到滚瓜烂熟。
    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的政治考点,很多是时政。所以一定要关注新闻,对问题有了足够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刷题训练,一方面更加巩固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掌握能够熟悉题型和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