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初三阶段,地理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复习,可以说同学们的压力非常的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三阶段要制定详细的地理中考复习计划。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地理中考复习计划,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如何学好地理
    地理中考复习计划 
    一、复习策略:
    1、要建立对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地理学习兴趣,复习阶段要抓住核心“夯实基础,回归课本”,同时,要树立自信心,不要被面临的困难击垮,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
    2、复习过程中落实“讲、练、查”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讲”。即老师向学生讲清概念,复习过程要突出重点,讲清因果,使地理知识系统化。从而做到概念准确,知识网络清晰。
    第二步“练”。练是实践。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才能在巩固基础的同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问题,做到善于总结、举一反三。
    第三步“查”。以章节为单位,及时检查总结,不留任何疑点,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二、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第6周——第11周)
    复习要求:立足课本,图文结合,巩固基础。
    具体做法:随着《考试大纲》的不断变化,地理中考试题也是千变万化、异常灵活,考题的内容也日趋社会化、时事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科目的试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地理也不例外。同学们要认真研读课本,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也不能疏忽。
    做到准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熟练掌握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 不仅要抓好地理概念、地理要素、地理现象的记忆,还要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理解记忆,做到地图与知识点两者之间的转化非常娴熟,切实提高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第12周——第14周)
    复习要求:梳理知识体系,组织专题复习。
    具体做法: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地理概念记忆更清晰,地理现象理解更透彻,阅图填图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轮复习。中考不是简简单单的课本重现,而是要考查同学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因此,就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认真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规律性,及时完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
    第三轮复习:(第15周——第16周)
    复习要求: 强化训练,决胜中考。
    具体做法:本轮复习主要是组织模拟考试,进行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通过模拟考试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同时养成好的作答习惯,注意地理中的一些易错字,保证卷面整洁,避免因低级失误造成失分。
    <<<返回目录
    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如: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学习地理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好地理同样也十分重要。希望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地理课学好。
    三、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四、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五、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返回目录
    如何学好地理
    一.理解概念并及时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 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 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并注重理解
    从 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 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 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
    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注重地理的综合性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 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五.学习看地图说话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要学会结合原理图、示意图及具体的地形图来记忆知识点,通过仔细观察地图将课本上的文字知识都实到图上,才是记忆的最好方法。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六.提高运算能力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 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 垂直气温的计算。
    5.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 昼夜长短的计算。
    8. 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 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七.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
    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 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