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九年级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九年级中国地理知识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情况:
    阶梯名称 分布范围平均 海拔主要地形举例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以北的广大地区米高原、盆地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地区500米以下平原、丘陵东北平原、山东丘陵
    3、主要山脉:
    ⑴、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⑵、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⑶、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⑷、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秦山、祁连山。
    ⑸、弧形山脉:世界是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位于中尼边境)。
    4、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⑴、四大高原:
    ①、位置: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23 图2—9 《中国地形》上识记。
    ②、特点: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⑵、四大盆地:
    ①、位置: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23 图2—9 《中国地形》上识记。
    ②、特点: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分布,盆地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准噶尔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多沙漠、戈壁,边缘有许多“绿洲”分布。
    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南方地区的一个湿润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
    ⑶、三大平原:
    ①、位置: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23 图2—9 《中国地形》上识记。
    ②、特点:东北平原——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第二大平原,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
    5、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见中国地理(上册)P27 活动题 1 。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⑴、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等。
    ⑵、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①、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识记: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秦岭—淮河线)通过的地方,见中国地理(上册)P28 )
    ②、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⑶、温度带: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从北到南被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暧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⑷、降水:①、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②、夏秋多,冬春少。
    ③、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④、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主要地形区位于的干湿地区和各干湿地区的植被分布,见中国地理(上册)P33 上面的表格)。
    ⑸、气候类型: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东半球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高原气候。西北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2、季风气候显著
    ⑴、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①、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季风区。季风区内降水多(东部地区)。
    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季风区内降水少(西北地区)。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⑵、南、北方雨季情况
    ①、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原因:夏季风的进退而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造成的。)
    ②、东部雨季推移的规律:4月开始,雨季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如:夏季风与雨带的“失常”,就会造成旱涝灾害;如:南旱北涝或北旱南涝现象的发生。
    3、特殊天气: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见中国地理(上册)P38—41 )。
    4、旱涝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大的一种气候灾害。
    初三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1、北极附近是海洋(北冰洋);南极附近是陆地(南极洲)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围着。
    南极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着。
    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跨所有经度)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所有经度)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2、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欧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全部在东半球的大洲是:非洲
    全部在西半球的大洲是: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跨东南西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是:亚洲、大洋洲
    3、七大洲: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
    亚洲:地形复杂,中部高,四周低。
    非洲:以高原为主,
    被称为“高原大陆”、“热带大陆”
    北美洲、南美洲: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为低矮的山地、高原;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山。
    南极洲:平均海拔,被称为“冰雪高原”。
    欧洲:平均海拔最低,以平原为主。
    大洋洲:东部是高山;中部是大自流盆地;西部是低矮的高原。
    4、四大洋:口诀:太大印北(按面积从大到小)
    5、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6、陆地地形: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海拔较主,边缘比较陡峻
    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地面崎岖不平
    丘陵较低,海拔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米
    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一条是科迪勒拉山系(大体是南北走向);
    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体是东西走向)。
    7、几个简单的世界之最:
    世界上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上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的盆地:刚果盆地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8、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这五种海底地形中大陆架是最重要的,它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9、学看地形图:
    地形图分为: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1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五种地形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区分方法:等高线呈闭合状且海拔升高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等高线向高处凸,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是山脊;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
    初中如何学好地理的方法
    1把握地理规律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
    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2读好地理教材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是我们全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必须认真思考的。
    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学好地理可以使我们知道整个地球的面貌,了解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差异,了解世界各国的民族风情、秀丽河山,帮助大家解决一些难解的自然现象:日月星辰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有些地方山岭众多,有些地方地势坦荡?有些地方荒无人烟,而有的地方人口稠密?为什么南方山青水秀、流水潺潺,而北方山峰雄伟,河流干涸等。
    古代人们形容人的知识广博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好地理,使我们加深认识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更好地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利于人类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什么有这种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要知道某一区域中为什么有某种地理事物或某种地理现象及其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学习时应认真听课,特别注意老师的启发、引导与指导的内容,结合课本“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认真观察、探索、思考,用发散性思维创新地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规律。
    将地理事物的存在和地理现象的发生与人类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将地理现象与人类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分析它对人类生活、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哪些不利影响。
    掌握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好人类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人类怎样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怎样防御自然灾害,减少或免受损失?怎样保护环境,使人类的生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