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调查报告模板
希望知晓一个情况、一个事件时,我们常常要开展全面的分析研究,调查结束以后,还需要写调查报告。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好的调查报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劳动节调查报告模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劳动节调查报告模板1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应当重视的重点,对于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培養十分重要,因此教育建设应当做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期下,现代大学生往往缺乏劳动意识,其原因在于现代大学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忽略了劳动精神的培养,同时受家庭教育影响,很多家长从小溺爱孩子,大学生自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这种习惯也许会随着年岁增长淡化,但很难完全消失,代表大学生缺乏劳动精神。5月1日-5月4日对系部教师及17级、18级、19级学生分别开展劳动教育相关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目前大学生劳动观念现状
当前我校大学生均为95后学生,大部分学生处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态中,从小学到大学,劳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另外,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中也缺乏此类教育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劳动以及社会实践的学时数比例远远低于在校总学时数。在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习惯:
1、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尊重校内保洁及勤工俭学学生劳动成果。在学校中随处可见教室墙壁、书桌上的脚印和乱涂乱画的痕迹。随处可见的纸屑、垃圾,食堂里剩饭剩菜成堆。很多学生无视父母辛苦,在消费上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互相攀比。
2、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中偷懒耍滑,一些必要的劳动比如个人清洁卫生也不愿意做,有的甚至在校期间没有打扫过寝室教室卫生,很少清洗自己的衣服和被褥,假期回家不愿意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劳动意识淡漠,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好逸恶劳,旷课违纪甚至考试时弄虚作假。
二、原因分析
1、从家庭层面来看,独生子女政策及学业竞争压力,导致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学生在家里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家长也不主张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努力学习,什么都不用干。
2、从学校层面来看,没有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较少。
3、从社会层面来看,学生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一部分学生认为混张文凭只需拿到好分数,不需要有积极的劳动意识。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只是分数的竞争,没有人会对劳动的积极性进行竞争。同时受某些不劳而获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出现看不起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
三、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意义的认识
通过调查,学生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入。学生普遍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感恩意识,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对于参与社会竞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对于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建议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小事入手,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水滴石穿的养成教育,入情入理地达到教育目的,帮助自我管理能力差、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克勤克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严谨踏实的艰苦奋斗作风。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2、加强劳动方面的教育。首先,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劳动观念作为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为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直接创造者。国和民是密不可分的,爱国必爱民,爱民必爱国,这是爱国主义的基本涵义。再次,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劳动技能教育不仅要通过劳动理论课教育,而且要参加适当的劳动,使大学生学会各种劳动的实际操作规程,以保证劳动的安全和劳动的质量。
3、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格
劳动教育应符合学生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劳动热情。开展形式应多样化,通过社区义务劳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军训、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人民的真正感情,培养全面人才,使大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健康向上的素质,锻炼大学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例如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发明创造,实践操作,装扮校园,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结合社区义诊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技能展示,提高学生劳动意识。重视每一次劳动成果,可在班级举行成果展示,激发大家劳动热情、创造火花,体验活动乐趣。
4、完善劳动教育体制
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制,使其更加规范化,日常化和习惯化。学校根据劳动教育需求,制定劳动教育计划,依照计划有序进行引导、实践教学,针对未能完成分配劳动事务或工作质量较低的学生,需要进行批评或处罚。
劳动节调查报告模板2
一、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 1986年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至1995年国家颁布《劳动法》,并把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作为建立法制化劳动关系的基础,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但是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劳动关系和劳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日渐突出,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比较严重。从我们的调查看,主要有以下五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欺诈劳动者,使从业人员落入“职业陷阱”。
主要表现是,进门前欺骗,进门后讹诈。一些工作限苦、报酬又很低的用人单位,故意欺骗劳动者,以舒适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资报酬引诱从业人员上当;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更是以推荐工作为名,暴力索取登记费、报名费等;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与非法职业介绍机构勾结,以招工为名,采取各种手段坑蒙拐骗求职人员,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从录用职工后的违法行为看,不少用人单位违法违规,强行向职工收取押金、保证金、培训费、集资款、服装费等,不交费就走人。有的用人单位竟然把违法收费作为生财之道。
第二类问题,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相当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办理用工手续,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从对全县各类企业进行的用工情况检查看,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二是部分国有集体老企业、困难企业,对放长假、两不找、长期在外、长休病假等人员,合同到期既不终止又不续订。三是一些改制企业没有及时与职工变更或续订、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不理顺,留下许多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受害者往往是职工个人。
第三类问题,扭曲工资分配制度,侵害了职工的劳动报酬权利。
主要是拖欠克扣工资、故意降低工资和实物抵工资问题。比如,相当一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欠发职工工资;部分改制企业借所谓的“按资分配”,压低职工工资,职工敢怒不敢言,否则就有下岗的可能;有的企业借最低工资标准,想方设法降低职工工资待遇;还有的违反工资支付规定,变相以实物抵工资,强制职工承包销售本企业的滞销产品,按销售产品的比例提取工资,职工实际上提不到工资。绝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实行口头的协议工资,说多少或给多少完全凭业主的意愿,一些业主千方百计榨取员工的血汗钱。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职工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还引发了大量劳动争议案件和一些暴力刑事案件。
第四类问题,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损害职工的长远利益。
部分国有、集体和外商投资企业欠缴职工的社会保险费;参保企业中,有的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不办理失业、医疗保险;有些用人单位以“试用”为借口,长期拖延办理职工社会保险;在参保缴费单位中,还存在压低缴费基数、瞒报少缴等问题。个体私营企业情况更为严重,绝大多数没有为从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五类问题,不落实基本劳动标准,侵犯职工的人身权利。
主要问题是延长工时和提高劳动定额。从工时问题看,一些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企业,只有集中工作,没有集中休息。有的甚至认为实行综合工时就可以不受限制地随意延长工时。不少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特别是靯帽、服装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劳动定额,迫使职工加班加点。更有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强迫职工无偿加班加点,稍有不从就被辱骂、拘禁、殴打。
二、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的思考
针对当前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建立和规范各类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要紧紧抓住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着力从四个方面构建劳动关系监控调节机制。
第一,建立法制保障机制,为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调整提供法律保障。
需要配套强化立法、执法、普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快劳动关系的立法步伐。尽快出台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以及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使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调整真正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要强化劳动关系的执法规范。加大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坚持日常检查和集中检查、一般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保证《劳动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标准得以全面落实。三要增强劳动关系双方的法律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形式,提高劳动者和企业经营者的法律素质,使之懂法、守法、依法办事。
第二,建立多层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首先,要搞好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控。要针对不同时期社会劳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和制订有关政策,引导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其次,要建立多层次的劳动关系三方面协调机制,由政府、企业、工会三方代表,就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政策、重大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协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要配套建立好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处理机制。在各类用人单位建立健全由企业代表、工会代表、职工代表构成的三方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内部劳资纠纷。再次,完善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为核心的企业劳动关系自我调节机制。劳动关系双方要有固定的协商代表;制定切实可行的协商制度,包括协商的原则、时间、内容、程序等,凡是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事项,都要通过集体协商的办法来解决。
第三,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
一方面,推动健全内部监督组织。在各类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建立职工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把影响劳动关系的不利因素化解在基层。另一方面,实施必要的政府行政干预。特别要在涉及广大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最低工资制度、工时制度、休息休假、特殊劳动保护者权益的各类问题。同时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上访、罢工事件等,要超前进行政府行政介入和干预,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第四,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依法规范劳动关系整体合力。
一是劳动保障部门要把好“政府导向关”。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当前要针对企业改制、“事改企”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对劳动合同的变更、续订、终止、解除等问题加以理顺。二是工商管理部门要配合把好“注册登记关”。在审核经营资格,审办、审验营业执照中,把经营单位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用工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办理了社会保险,作为审核把关的重要条件。三是公安部门把好“户口迁移关”。重点是配合搞好对外来劳务人员的管理。凡没有办理用工登记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视为无业人员或非法务工,一律不办理暂住户口,这也是维护劳动者法定权益的需要。四是各级工会要把好“网络维权关”。一方面要健全网络,大力推动用人单位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私营企业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另一方面要真正发挥工会作用,监督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总之要通过整体的联动管理机制,使广大劳动者无论在哪里从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使社会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实现长治久安。
劳动节调查报告模板3
为全面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情况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我市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路,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在全市开展了劳动力资源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市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据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到20--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13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81万人,占总人口的68%。本次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的数据为:统计人口399.06万人(主要是中央省属单位未统计在内),其中:非农业人口136.55万人,农业人口262.51万人,分别占34.2%、65.8%;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31.99万人,占统计人口的58.13%。本报告以此次调查统计劳动力资源为分析基数。
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状况看,我市劳动力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劳动力占得比重大。山东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总量大。在全省17个市中,我市属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城镇劳动力80.44万人,农村劳动力151.55万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34.7%、65.3%。富余劳动力也比较多,调查统计约有30.85万人。
(二)同年龄段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基本持平。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男性劳动力127.34万人(城镇43.79万人、农村83.55万人),女性劳动力104.65万人(城镇36.65万人、农村68万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54.9%、45.1%。其中18—50岁的男性劳动力为101.2万人,女性劳动力104.65万人,51—60岁的男性劳动力26.14万人。
(三)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是从城镇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看,各区县城市化水平差距比较大,--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75.2%,--、--两区县城镇与农村人口基本接近,其它区县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都在40%以下,其中三个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以下。二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县,依次为:25.1万、24.6万、23.5万、21.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62.35%。--县农村劳动力为16.3万人。三是区县之间、街道(乡镇)之间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富余劳动力情况差别较大,其中富余劳动力在4万人以的区县有:--县61681人,--区52128人,--区40958人,另外,--区富余劳动力38900人,--区32380人。四是下岗失业人员相对集中。据调查统计,全市共有下岗失业人员6646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比较多的--区有27712人,占总数的41.7%;--区10724人,16.1%;数量比较少的区县为:开发区335人,--县1667人。从一些街道办事处典型调查看,也体现了下岗失业人员相对集中、分布不均的特点,如--区--镇有下岗失业人员1823人,占劳动力资源的11.2%;周村区丝绸路办事处辖区内有下岗失业人员18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8.4%;而--区--镇南仇南居委会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街居,辖区内绝大多数劳动力都已就业,有稳定的收入。
(四)劳动者技能偏低,且地区间差距较大。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具有初中学历的109.08万人,具有高中技校学历的62.11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6.66万人,分别占劳动力资源的47%、26.8%、7.2%,剩余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地区之间劳动者的素质差别较大,如:--县唐坊镇有劳动力19433人,其中具有高中技校以上学历的1899人,占9.8%;--区北郊镇有劳动力21258人,其中具有高中技校以上学历的11685人,占55%。从调查的市属以下企业技能人才情况看,41.12万名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18.77万人,占45.65%;其中持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有4.39万人,仅占10.7%;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2319人。
(五)农村劳动力输入大于输出。据调查统计,目前外省市输入我市的农村劳动力94423人,输出62469人。由于这些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再加上区县、乡镇统计中,有些人员难以计数或是省外、市外、市内的输入输出统计上有误差,实际输入与输出的比例还要大。--区是最大的外市农村劳动力输入地,有3.1万人,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特别是近郊农村,外地输入劳动力占了较大比重,如--区沣水镇南沣村外来务工人员占本村村民总数的70%;沣水镇城东村占75%以上。--区也是较大的劳动力输入地,有外来劳动力24253人,--、--两区县吸纳外来劳动力也在1万人左右。
二、劳动力资源现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
劳动力资源状况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劳动力资源问题关系到各项劳动保障工作,尤其对就业工作带来直接影响。我市劳动力资源现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力资源丰富,带来就业的总量矛盾比较突出。近10年来,我市每年城镇需就业再就业的人员在10万人左右。预计2004年全市城镇需就业再就
业的人员达13.9万人,还有30多万的农村劳动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总量矛盾不减,甚至有所上升的原因,一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是一个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二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高经济增长与低就业增长的模式,特别是正规部门创造的就业岗位明显减少。
第二,劳动力素质偏低与择业要求过高的矛盾,带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新兴的产业,大都需要专门的人员,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许多劳动者难以胜任。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以及在这些领域存在的劳动与报酬不相称的实际问题,致使许多岗位难以招用到人员,由此造成了有岗位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局面。从市职业介绍中心近两年来组织介绍就业的情况看,许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往往出现招用不到人员的问题;有些国有集体企业的苦脏累险岗位,主要通过使用农村劳动力来补充,也出现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现象。
第三,劳动力资源丰富,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劳动力总量过剩,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用人单位在用人上选择余地、自主性要远远大于劳动者。这种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使不少用人单位产生了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用人观念。一是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利用劳动者求职心切的情况,往往以签合同、高工资、缴保险等为条件,但在实际执行上却以种种理由不予兑现;在城镇招不到人员就招用农村劳动力。二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以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降低成本的手段,许多企业,职工身份界限仍然存在,既有合同制职工,也使用大量的所谓“临时工”,同一岗位上,身份不同,各项待遇大相径庭。不少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不签合同、不缴保险、加班加点、压低工资甚至拖欠工资等侵权现象加重,而许多劳动者迫于工作、生活需要,只能忍于接受这一切。三是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不够,有些单位对老职工、伤残职工等弱势群体往往一推了之,引发了大量矛盾。此外,机关事业单位中临时用工问题也比较突出,据调查统计,区县机关事业中编外人员近5千人。
第四,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影响了劳动力区域间流动就业。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布都相对集中,本地难以解决其就业问题,需要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而目前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特别在就业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和其它社会服务等方面还不到位,以及受区县之间跨度比较大、恋乡情结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在市内区域间流动以及跨省市外出就业上还不顺畅。
第五,农村劳动力比重大,统筹城乡就业的任务重。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在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择业能力、权益保护等各方面都还存在不小差距。统筹城乡就业,不论农村力实现就地消化,还是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在技能培训、就业观念转变、就业引导和服务等方面,需要花费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三、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核心。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特别要注重开展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支持,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一)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推进城乡就业的一体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也是新形势对就业工作的要求。目前我们实行的就业政策主要是针对城镇劳动力资源进行设计的,如何解决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我们认为,做好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首先需要建立起统筹城乡就业的领导责任体系和组织管理网络。目前市区县政府都建立了“一把手”负责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不断加强对城镇就业工作领导的同时,应把工作重点由城镇就业为主转向城乡并重,把统筹城乡就业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制定产业政策、进行城市规划,不断打破经济结构城乡二元化的同时,推进城乡就业的一体化。要建立起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机构,落实目标责任制度,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区县、乡镇和村级组织,落实到各有关部门,使农村劳动力无论是就地安置就业,还是外出务工就业,都能得到就业指导和服务。其次要尽快消除限制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要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和限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户籍限制,对建立起城乡之间自由、正常流动就业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既要保证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又要逐步改变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依附。教育、住房、计划生育管理、最低生活保障、统计等各方面都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打破身份、地域等界限,把农村劳动力纳入管理服务范围。
(二)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根本上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在劳动力市场建设上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场”的建设。到目前,除市区县政府主办的中介机构外,经市劳动保障部门批准开办的企业办和民办中介机构已有近50家,此外还有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办为数不少的职业介绍机构。目前劳动力市场在“场”的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布局不尽合理、场地过于集中;专业性、针对性不强,这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下一步在“场”的建设上,除继续强化政府主办的中介机构建设外,重点要建立一批专业性劳动力市场,如在农村劳动力比较丰富的三个县和一些乡镇建立介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专业市场,在下岗失业人员比较集中的街道、社区建立专业市场等。
第二,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一是在技术上,要尽快建立起全市统一联网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把触角延伸到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各类用人单位等基层组织,实现劳动力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要加强信息的采集工作,用工信息和劳动力信息储备不足是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的一大困惑,而目前许多用人信息却直接通过“马路”市场来交易,既不便于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也不利于市场建设,还带来用工的隐患,出现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劳动保障部门来解决,因此说,做好用工信息的采集是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要加强区域间信息交流与合作,我市作为一个劳动力输入型城市,做好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我市总体劳动力过剩,但区域间就业压力不平衡,部分有岗位无人干的问题,也与信息不畅有直接关系。应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为劳动者市场就业提供更加明确的就业信息。
第三,要切实增强劳动力市场服务功能。除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外,还需要强化就业指导、就业跟踪服务和劳动事务代理等服务功能。就业指导一方面是对求职者进行就业观念教育、择业指导,另一方面是对用人单位进行用人指导;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员为市场就业服务。就业跟踪服务主要是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确立情况进行跟踪服务,目前来看需要加强这项工作,及时掌握就业情况,为处理劳动关系、开展社会保险等劳动保障工作奠定基础。开展劳动事务代理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减轻事务负担,随着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劳动者身份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职工身份由国家职工变为企业职工,又有许多职工由企业职工变为社会人,劳动事务代理重点应围绕这些人员展开,为多渠道、多元化就业提供服务。
第四,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一是严厉打击非法中介行为,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二是依法纠正不规范的用工行为,抓住劳动合同订立这一关键环节,理顺劳动关系,重点解决好个别存在的“有劳动无关系、有关系无劳动”的问题。三是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保障劳动关系中相对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力市场中两个主体地位的相对平衡。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的关键所在。第一,要坚持培训层次的多元化,即做到高、中、低技能人才全面发展。针对我市劳动力资源素质偏低的现状,在培训工作上,一方面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落实待遇等措施,全面实施“三年三千”新技师培养计划,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重点要围绕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培训,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对技能水平偏低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适应性培训、创业培训等,使他们有一技之长,提高他们的择业能力。第二,要坚持培训主体的多元化。对企业职工的培训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严格落实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使用等政策规定,把职工培训纳入经营者政绩考核的内容。就业再就业培训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特别是政府投入资金开展的减免费培训,只要有能力、有愿望组织开展培训的机构,都可以承担培训任务,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考核兑现、加大监管力度。第三,要坚持培训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政府投入资金开展的就业再就业培训重点是下岗失业人员;市农业、劳动保障、财政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文件,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上也加大投入。培训形式坚持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上应实现多样化,可以通过考核培训后就业再就业率,直接兑现资金;可以预先拨付部分资金扶持培训机构来开展培训;也可以学习先进地方的经验,对需要培训的对象发放“定额培训券”,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拿“定额培训券”兑现资金。
(四)大力开展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帮扶。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老工业基地,我市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比较多,这些人员受年龄、文化程度、自身技能、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市场竞争就业的能力较弱,再就业的难度大,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一直是近年来我市就业再就业的重点工作。开展困难群体再就业帮扶,主要是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央确定把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向后推迟到20--年,落实优惠政策措施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同时,对“4050”人员和一户两代、夫妻双方、抚养未成年子女单亲家庭的再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等人员,要继续开展再就业援助工作,通过实施“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和机关事业单位腾岗安置等帮助其再就业。
(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保障。就业与社会保障可以说是互为一体、相互促进。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政策,特别是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政策。目前企业养老保险已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医疗保险出台了个体劳动者参保缴费办法,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随着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建立,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下一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政策的完善,应是建立起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保障水平的、多层次的政策体系,让各类人群都能有适合自身参保条件的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如企业养老保险要搞好与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可探索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和保障水平,与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和保障水平,建立一种介于企业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之间的养老保险政策,以适应那些完全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无能力、只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低的人员的参保需求。医疗保险可探索实行城镇基本医疗、大病统筹与农村合作医疗并行的多层次政策体系,劳动者可在三种政策上自主选择、可以递进。其次,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只有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到绝大部分的劳动者,劳动者在就业的选择上才会有更大的余地,职工流动步伐才会加快,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才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六)切实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迫切要求。劳动力市场建设、就业再就业培训、困难群体再就业帮扶以及增强社会保障能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时,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就业工作上投入的资金,会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因此,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对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
劳动节调查报告模板4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情况下,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尚处在改革探索之中,国家尚未对农村老年人实现了普遍的社会福利,再加上相关社会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农村老年人生活不太乐观,这一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的解决与否,不仅仅关系到这一群体是否老有所养,还关系到建设新农村的成败。
老年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针对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增快,虽然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制度在不断完善,但农村还是有些许老年人生活较艰苦,甚至孤单度日,这值得大家关注。
二、选取的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人口大都从农村迁往城市,种田在也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大部分青、中年人都外出打工,每次回家,都感觉到人烟稀迹,看到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没有太多的嘈杂,一般是一片沉寂,除非是农忙时节,否则很少听到吵闹声,希望通过寒假这几天的实践,去观察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引发思考,去更加现实地接触乡村生活,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三、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分析。
(一)生活方式:
1、衣:经过观察,大都穿着朴素。
2、食:三餐较简单,菜色较少。
3、住:一般都住在大约几十平方的就房子,房屋摆设简单,家具简陋。
4、行:一般都呆在村子里,偶尔去赶集买生活用品,没有像城市社区那样的健身场所。
(二)健康状况:
1、老年人一般都带有各种小病。
2、农村医疗条件较差,一个村有时一个卫生所都没有,一个乡才有一个大型的医院。
3、有的老年人还种着几亩田,经常下地劳作。
(三)精神生活:
1、农村青、中年人大都在外打工,子女陪伴在身边的时间较少。
2、农村很少举行大型的活动,除非是开会或者是全村放电影,否则很难聚到一块,娱乐方式较少。
3、一些老年人以打麻将、牌等方式消遣时间,很少讨论国家大事,看书籍等,在家忙着做一些琐碎事情。
(四)家庭关系:
大多数家庭关系都是较和睦的。
劳动节调查报告模板5
当代的学生都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信息瞬息万变的网络的时代,知识面广,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但他们上交的劳动“答卷”却一直令人担、忧,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甚至不劳而获的现象随处可见。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清楚的意识到劳动能力低下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便及留下的隐患,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深刻认识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劳动能力低下,家庭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网络时代的社会信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带给孩子的爱也越来越多。在这各父母要求多,社会需求多的情形下,孩子们要学习的内容也种类繁多,没有时间劳动,不愿劳动,逐渐远离劳动,日渐形成劳动力低下的现象。如:近些年陕西澄城某高中学校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高中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个班50名学生的调查,有49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该县对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纪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谬论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由此可见,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被淡漠,被弱化,被遗忘。这种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每况愈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该如何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笔者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以供探讨。
一、青少年劳动能力的现状
1、在家里: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骨头,在家里很少干家务活或不干家务活。饭前不知道整理餐桌,拿碗筷,饭后更不知道收拾餐桌及刷锅洗碗,房间脏了不扫,油瓶倒了不扶。甚至自己的一些自理性劳动都推给父母。
2、在学校:爷爷,奶奶接送心爱的孙子孙女,还有一些爷爷奶奶弓着腰在教室里替孩子们打扫卫生,或给孩子们记作业。到了中学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班里的卫生,不会做值日,不知做什么,该干什么活,做值日逃跑等问题;还有很多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作业,抄作业,甚至花钱雇同学来写作业。